《低碳阴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低碳阴谋-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哥本哈根的冬天有点冷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由于各方分歧巨大,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并没有达成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被称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如果人类再不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离地球毁灭只有6度”这样的说法,在各种媒体中并不鲜见,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无果而终,让很多人深感失望和愤怒。
  我们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经常听到一些可怕的预言,随着温室气体的不断增加,全球气温不断升高,生物大量灭绝、阿拉斯加的冻土层融化、太平洋岛国鲁瓦图即将没入海中、内蒙古的沙漠范围不断扩大及秘鲁的冰河日渐消融……
  但现实却与人们的担心背道而驰。哥本哈根寒冷的天气反而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会议开始几天还只是寒风凛冽,而后几天基本上是大雪纷飞,地面上的积雪达10厘米厚。哥本哈根大会还在进行时,德国大部分地区就已持续降雪,气温一直都在零下10℃左右。巴伐利亚州冯腾湖甚至降到零下℃,创下欧洲有纪录以来的最低值。4列穿梭于伦敦与巴黎之间的欧洲之星城际列车同时被困海底隧道,这是海底隧道运营15年来首次发生此类事故,而德国有些城际快车的门都打不开,被冻上了。
  欧洲如此,遥远的亚洲亦是寒潮大举入侵的景象。
  2009年12月末,一股冷空气侵入中国。一夜之间,新疆北部阿尔泰等地区,气温暴跌,超过零下30℃。北京在2010年的前几天最低气温也达零下16℃,逼近40年来北京历史同期的最低值。
  寒冷的冬天似乎在和“气候变暖”的各种理论开玩笑,如果按环保人士所说的全球变暖一直呈加速态势,为什么又会出现这样极端寒冷的天气呢?当气候变暖受到质疑时,环保人士似乎又在转向,这仍是温室效应导致的,温室效应成为一个大筐,不管什么坏事都往里装。
  与哥本哈根寒冷的天气相反,谈判大会上的气氛却异常地火热。美国、欧盟及广大发展中国家围绕着二氧化碳减排进行着非常激烈的争吵。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吸引了5000多名记者、110多位国家或者政府首脑等共计15000名与会者,是历来最大规模的气候谈判大会,他们为参与本次会议而进行的旅行、工作和活动制造了多达46200吨的二氧化碳。这个庞大的数字相当于50万埃塞俄比亚人的年排放量,能填满将近1万个奥林匹克游泳池。号称要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的大会,却在大量制造二氧化碳气体,不是使原本“脆弱”的环境雪上加霜么?
  气候谈判大会是真心在为人类谋福祉吗?一项事关“人类未来”的会议为什么会变成一场吵架大会?
  气候真在一天天变暖吗?二氧化碳真是背后的黑手吗?按严格的减排目标,发展中国家不是连烧煤及用石油的权力都没有了么?
  这背后隐藏着什么呢?
  

太阳能发电,穷人的奢侈品
太阳能能做什么,风能能做什么?
  听到这个问题可能大家会疑惑,怎么会有这样奇怪的问题。由于长期宣传所形成的思维定式,人们的思维会立即发生转向,不会再关心问题本身,而会想到太阳能是最清洁的能源,可持续再生,不像煤一样挖完了就没有了,它代表能源革命的方向,太阳能被视为令人瞩目的朝阳产业,将来有一天说不定可能会全部替代传统水力或火力发电。
  这是一个多么美妙的想象,没有污染,到处一片青山绿水,人们不再担心矿难,不再担心大片的森林被砍伐,不再担心海平面上升使一些小岛国面临灭顶之灾,似乎只要人类一采用清洁能源,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但结果真是这样吗?
  有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人们的眼前,太阳能、风能能单独驱动大型机械设备吗?能给大型工厂提供充足的电力吗?能牵引火车在铁轨上飞奔吗?
  显然,答案是否定的。
  太阳能和风能一样,很不稳定,阴天或雨天太阳能发电会受到极大的影响。我们会看到发电的风车会长时间停在那里不动,因为风是捉摸不定的,时不时也会发些小脾气。
  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大规模电能的存储仍然十分困难,只有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在需要时再转化为电能才可行。但这个转化效率不高,仍需要继续摸索。
  一个明显的结论是:传统能源仍不能被替代,风能、太阳能等新兴能源在较长时间内都只能作为能源的补充,这些新兴能源在现代化大工业中要堪其大任,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但在非洲及众多不发达国家,却经常看到一些绿色环保组织四处宣传各种环保理念,开展各种培训和讲座,教当地人如何使用电,给人们灌输如何培养环保意识,如何与高污染作斗争,避免使用石油,避免使用煤炭,最好使用太阳能、使用风能。
  这些太阳能和风能的发电设备从哪里来呢?答案是欧洲。核能的主要技术掌握在法国人手里,风能、太阳能等核心技术也掌握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手中。
  2009年5月,非盟基础设施与能源专员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称:电力对工业、农业等各行各业都至关重要,但非洲却只有30%的人口能用上电。
  非洲有储量丰富的煤炭、石油等资源,但在环保人士眼里,这些都不能采掘,只能用清洁能源,只能等着太阳能、风能等新兴能源技术不断成熟,这样他们才有可能获得持续发展的机会。
  为了环保,不破坏大自然,非洲众多国家必须从欧洲购买昂贵的风力、太阳能发电设备,但这同时也花掉他们辛辛苦苦赚来的外汇,反而使自己失去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可以打个比方,传统能源仍是穷人们的主食,风能、太阳能等偶尔打打牙祭,还是比较理想的。如果要穷人省吃俭用,只能享受太阳能、风能等美食大餐,估计很快就饿死了。
  目前光伏太阳能电板的转换率约在15%~20%左右,而硅材料转化率的极限是29%,这导致了太阳能发电成本居高不下。在没有政府补贴的情况下,和传统煤炭、水力发电相比,使用太阳能和风能没有任何优势。
  反观欧洲,虽然风能、太阳能等已经大规模地发展起来,但他们仍在大规模地使用煤炭、水力等传统能源,太阳能成为装点富人门面的最佳道具。
  太阳能真清洁吗?经调查发现,太阳能发电所需要的初硅提纯是一个高耗能、重污染的行业,它的生产基地在哪里呢?中国。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光伏产业市场。太阳能最重要的原料——多晶硅的生产效率目前较为低下,伴随着巨大的污染。国内部分企业进行多晶硅制造时应用的大多是一些陈旧的技术,除了十分耗电外,每提纯一吨多晶硅就会有八吨以上的四氯化硅副产品产出,以及三氯氢硅、氯气等废液废气排出。中国太阳能产业的繁荣,以牺牲脆弱偏远地区的环境为代价,为了招商引资,为了税收,很多环保评审的程序都未进行严格的监控。
  中国太阳能市场“两头在外”,即核心技术、重要原料、销售市场均在国外,中国只是一个简单的加工厂,将便利输送到了国外,自己却变得满身灰浊。
   txt小说上传分享

戈尔家里令人“难以忽视的真相”
环保最初被提出时,可能仅是出于单纯的意愿,希望通过减少环境污染,来降低人们对资源的过度依赖,使人类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但环保发展至今,已成为政治、经济的一个手段,脱离了原本的轨迹,变成了一场闹剧,一个超级的秀场。政治家、民间组织、研究机构、学者、房产商、银行家轮番粉墨登场,急于发出自己的声音,事事都和环保、节能挂钩,在环保的大旗下,一切都得靠边站,凡是有任何反对的声音,顷刻间都可能被道德的口水淹没。
  一个事实不容忽视:如果实施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制定过高的环保标准,将意味着很多工厂会被关闭、叫停,将导致更多的人失去工作机会,收入下降,人们陷入贫困,引发更多的社会动荡和灾难。
  因此,我们看到最多的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绅士淑女们,以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对发展中国家发号施令,打着各种为发展中国家争取利益的口号,但这并不能掩盖他们的傲慢和偏见。
  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拍了一部名为《难以忽视的真相》的环保纪录片,这部影片让戈尔获得了2007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这部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影片呼吁人们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以保护脆弱的地球。
  但是在戈尔家中也有一个“难以忽视的真相”。在戈尔赢得了一座奥斯卡小金人后的第二天,他老家一个名为田纳西政策研究中心的组织就披露了一个让他尴尬的事实。戈尔家两年中的用电量从平均每月万千瓦时增加到了万千瓦时。这个数字大约是普通美国家庭的15~20倍,普通中国家庭的100倍。
  此外,他每个月花在天然气消费上的钱超过了1000美元。这样算下来,戈尔每个月仅在电费和天然气上的开支就接近3万美元。
  反观发展中国家及不发达国家,仍有数亿人根本没有机会用上电。
  在刚刚过去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上,作为主办方的丹麦与澳大利亚等少数发达国家抛出了一个方案,里面明确规定,发展中国家人均碳排放量为每年吨,而发达国家却达到了吨。在西方人眼里,可能只有他们才是地球真正的主人,而其他国家都是配角,西方人眼中永远有双重的标准。
  最先进的环境保护技术牢牢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为了环境保护,他们不愿意作丝毫的让步。
  在哥本哈根峰会上,欧盟承诺在2010年至2012年三年间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亿美元的援助资金,帮助它们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这一举动被视作在为欧美等发达国家前两百年工业化过程中产生的污染赎罪,但这300亿美元能做什么呢?分配到众多发展中国家手中还有多少,能购买多少套昂贵的新能源设备呢?
  西方人的傲慢和冷酷为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的失败埋下了种子,而这次失败的大会使世界两极分化的格局更加明显,穷国集团和富国集团的冲突将进一步深化。
  

“碳阴谋”逐渐浮出水面
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
  欧美等发达国家企图用温室效应给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戴上一副沉重的道德枷锁。这有点像台湾的政治人物,凡事都必须标榜自己“爱台湾”,都是为了2300万台湾人民的利益,否则政治人物的一切行动便失去了正义性。但号称“台湾之子”的阿扁却趁“爱台湾”之机不停地A钱。同样,发达国家一方面进行低碳排放的宣传,一方面却又肆无忌惮地排放温室气体。经过不断地宣传与炒作,无辜的“碳”一下变成了邪恶之神,罪大恶极,像远在中国的一只蝴蝶,只要抖动一下它的翅膀,就可以引发阿拉斯加一场飓风,置美国人民于水火之中。
  人类的活动——工业化,真是地球上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吗?显然不是。
  二氧化碳的增加一定会让地球变暖吗?虽然有众多研究机构的报告都在证实这一点,但从人类历史及科学的实践来看,这并没有在理论上得到科学的证明。
  但经过数年来各种宣传机器的反复灌输,将环境污染及资源的枯竭混为一谈,人们已经形成条件反射,稍有风吹草动,便迅速和“碳”挂钩,欲除“碳”而后快。我们必须进行剥离,还原一个真实的世界,而不能到处贴标签。“碳”仍是原来的“碳”,我们不必过分慌张。而污水排放、酸雨、破坏性的砍伐、浪费等是我们必须长期要进行的斗争。
  在极度妖魔化“碳”的背后,我们必须认清发达国家欲借“碳”而*发展中国家生存空间的险恶用心。
  地球只有一个,资源有限,如果按现有的技术条件,发展中国家也像发达国家一样的生活水平,至少需要三五个地球才能满足我们的胃口。这是发达国家所极端恐惧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将给他们的生活造成巨大的威胁。
  2008年世界粮食价格大幅上涨,默克尔——堂堂一国总理居然说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印度有3亿人一天开始吃两顿饭,而10亿中国人开始喝牛奶。
  在某些西方人的眼中,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人民根本无权和他们享有一样的消费水平。
  如果真是一视同仁,大家同心同德,共同维护地球——我们的家园,我们完全可以对未来有美好的设想。但发达国家根本不愿意承担任何国际责任,他们在“碳排放”中设置双重标准,处处体现了他们的傲慢与自私自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