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的思想原则和组织原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组织路线就是使党的干部工作、组织工作能够保证和促进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使党的建设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保证党的政治路线的实现。
关于中国革命应该走一个什么样的路线,毛泽东提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当前历史阶段的总路线和总政策。”
我们仔细看这个路线会发现它仿佛就是一个使命的叙述,他几乎是一个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陈述。它很突出地讲了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问题,这可以看成是价值观的体现,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路线其实是带有很深的使命烙印的,所以路线其实是一个关于使命的战略集合,在这个路线之下,每一个战略都是为了完成使命而做出的,比如里面提到的领导权(无产阶级领导的)和群众路线(人民大众的)以及其他分路线所提到的其他战略都带有明显的共产主义价值观,并且都是在这个大的使命陈述之下实现了内在的统一。
第二章 路线成就组织的宏基伟业(6)
这个总路线最终领导着中国人民一路前进,最终建立了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这个路线就是一个战略的集合群,他解决了中国共产党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面,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在这个战略群集里包括了以下几方面战略: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战略思路。比如:中国革命所处的时代特点和基本国情;新民主主义的领导阶级;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动力;新民主主义的对象;新民主主义的前途等。
②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战略目标。比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目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目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文化目标。
③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战略方针。比如:放手发动群众的方针;针锋相对的斗争方式等。
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战略重点。比如:以革命斗争为中心;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根据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变化调整战略重点等。
⑤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战略步骤。比如:首先占领农村,以农村包围城市;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城市等。
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战略措施。比如: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
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斗争的经验时指出:“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我们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民主专政这个武器,团结全国除了反动派以外的一切人,稳步地走到目的地。”这是对中国共产党近百年来革命斗争经验的深刻总结。
在中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历史必然。在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中,曾经实验过资产阶级的民主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但是,它们最终都失败了。事实证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就是因为以人民民主代替了资产阶级民主,以人民共和国代替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其实除去那些规律性很强的东西(一切规律性的东西都要靠人们去实践,我们必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使这个规律不受破坏,并且得到体现),新民主主义的伟大的胜利是靠上面的那个战略群来实现的,它不是靠某一个具体的战略就取得了这场斗争的胜利。共产党的路线是各个战略的统帅。而这个统帅的作用就是统一组织成员的价值观,让组织里的每一部分都为了实现一个共同的使命而努力。
6。 路线贵在坚持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对这个路线进行分析就可以发现,路线是对实现既定目的的一个长远的规划。中国共产党的既定目标就是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此,我们要做的就是为之而奋斗,直至其实现。
我们怎样奋斗?这里有一条路,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既然说路线的设定是为了纲领的实现而制定的,那么路线则必然要具有方法论意义。在这个基本路线的叙述中,很清晰地说出为了实现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的方法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在这个集合群里,有统一的使命,也有统一的方法。
基本路线确定以后,中国共产党可以毫不动摇地坚持它,一百年都不变。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是新时期以来中国共产党最可贵的经验,是党的事业胜利前进最可靠的保证。
这个基本路线,实际上是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进一步阐明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而在这个路线之下,我们可以找到很多的战略。比如:着力解决“三农”问题;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这些都是包含在基本路线之中的重点战略。仔细梳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个战略群,我们可以发现以下一些战略点: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二章 路线成就组织的宏基伟业(7)
①在战略目标方面,可以分出这样几个方面: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总目标;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终结的战略目标。
②在战略方针方面,可以找出以下的几个点: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方针不动摇;全面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通过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③在战略步骤方面,可以举出的有:21世纪上半期的“新三步走”战略;通过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向互动走向现代化;以党内民主示范带动人民民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④在战略实施方面,我们可以找到更多的具体战略:推动社会主义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实行依法治国;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行以德治国;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
既然路线是一个战略群,在它的内部就会有战略的排列组合。这种秩序排列的核心原则,是基于愿景的实现。所以我们可以说路线是为了实现组织最佳效率而对它内部的战略决策所作的最佳选择、最佳规划、最佳组合和最优排列的战略群。所以一条路线的建立一定要有开阔的视野,需要统筹把握,分清主次、轻重、缓急、先后、高低。
7。 路线是一种协同效应的战略集合群
可以看出,路线与战略的区别是,战略是关注一事一点的,而路线关注的是全局的整个系统。也可以说战略和路线其实是点和系统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路线就是战略集合群。
战略集合群能产生一种系统的力量。
现实中,单个的战略很难发挥完全的作用。无论是一个组织还是一个企业,只有当战略形成集合群的时候,才能彼此造势,发挥出战略应有的作用。
目前有很多企业制定了战略,却无法取得应有的效果,就是忽略了战略集合群的重要性。对一个企业来说,战略和战略之间总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没有哪一个战略可以单独的取得完全的胜利。就如同一个人用力举起一块石头,并不仅仅是手对石头作用的结果,而是全身肌肉互相协调的结果。
事实上,中国共产党虽然没有提出“战略集合群”这个概念,但他们在实际的军事活动中却早已具备了这种行为。
1947年7月29日,鲁西南战场上,刚刚指挥完羊山集战役的刘伯承、邓小平在前线指挥所里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电报。这份电报是由毛泽东亲自起草的,上面标有三个A字,代表最紧急,而且极秘密的意思。密报的内容是要刘邓大军“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以牵制胡宗南军一部的力量。
接到电报后,刘邓大军立即出发,冲破了重重封锁与阻击,终于于1947年8月27日进入大别山。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消息传到陕北,毛泽东欣喜地说:“我们总算熬出头了,二十多年来,革命一直处于防御地位,自刘邓南征后,我们的革命战争,才在历史上第一次转为战略进攻!”邓小平则用他特有的语气说:“这个跃进的意义可不要小看了,中国从北到南没有多少个一千里,从长江再跃进一千里就到了广东、福建的边界,剩下不到一千里了,蒋介石的反动政权就要垮台了。”
在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同时;陈毅、粟裕领导下的华东野战军挺进豫皖苏;陈赓、谢富治兵团挺进豫西。三路大军,互相策应,在黄河与长江之间的广大地区形成了一个“品”字形的战略态势,这就牵制了南线国民党军一半以上的兵力,使中原地区由国民党军进攻解放区的重要后方变成了人民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基地。这是一个对战争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胜利,它带动了全国各个战场的战略进攻,整个战争格局从此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后来有人对刘邓南下大别山的战略作用产生过疑问,之所以出现这种疑问,就是因为疑问者并没有从全局的角度去看待刘邓挺进大别山的意义,而仅仅是从南下大别山部队的局部形式来理解问题。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二章 路线成就组织的宏基伟业(8)
其实,这个战略行动的意义在于刘邓、陈谢、陈粟三个方面相互配合形成了新的战略态势,为夺取战争获得了战略主动权。
刘邓南下大别山,调动敌军尾随南下,为陈谢、陈粟创造条件,陈谢随后进军豫西威逼潼关,就牵制了进攻陕北的胡宗南集团,随后西北野战军转入反攻,同时陈粟也有了进军豫皖苏的条件。而陈粟、陈谢的行动,反过来又牵制了围攻刘邓之敌。三军的战略配合,在战役方面就为陈谢、陈粟创造了战机。这样,战争的主动权就稳稳掌握在解放军手里,所以,刘邓南下是战略反攻的序幕。
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就如同一把尖刀横立于南北敌军的中间,完全牵制了敌军的力量,对林彪能够专心进行辽沈战役起到了关键作用。可以说,只要刘邓大军呆在大别山,哪怕每天什么都不干,敌军也已经被牵制得不敢稍有异动。如果没有刘邓大军的牵制,辽沈战役就无法全面展开,至于胜利就更无从谈起。所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看似和辽沈战役无关,实际上却是辽沈战役的关键。它们之间是一种战略协同的作用,如果单独把某个战略提出来,没有其他战略的合作,就都无法获得成功。
可见,战略集合群能够产生强大的系统作用,实质上是一种战略协同的力量。
美国战略理论研究专家依戈尔·安索夫在其《公司战略》一书中,把协同作为公司战略四要素之一,并阐述了基于协同理念的战略如何可以像“纽带”一样把公司多元化的业务联结起来,从而使公司得以更充分地利用现有的优势开拓新的发展空间。并以此确立了协同的经济学含义。
确切地说,战略协同是一个管理学的概念。所谓战略协同,简明一点说,即:功能多元化的企业组织,通过对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可以使公司的整体效益产生大于各独立组成部分效益总和的效应,经常被表述为“2+2=5”。
虽然是管理界提出了“战略协同”这个概念,但对于该理论的运用,中国共产党的理解却是最深刻的。战略协同的重要性更是从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可见一斑,纵览共产党的历史也不难发现,其每一个路线的实现,其实就是众多战略协同产生力量的结果。所以,对企业来说,要向共产党学习的就是要建立这种战略协同并使之产生力量。
对于一个拥有众多业务系统单元的大型集团或者对于一个拥有多个组织部门的企业来说,战略协同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可谓涵盖到各个方面;实施战略协同的机会很多,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