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重要的是,在家长对孩子允诺的同时,必须要进行一下逆向思考——是否应当用自己的期望来要求孩子,要明白,孩子和家长处于两个不同的代际,因此也就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举凡将自己的意志、愿望强加给孩子的家长,无一不会遭到最猛烈的失败。
其实,正如我们本节开头的名言所说的那样,教育孩子健康成长,关键就在于激发其自发努力的上进心,在这个过程中,无论采用怎样的手段,都必须围绕这一核心来实施,举凡对孩子上进心有损害的措施,都必须为我们的家长所特别注意。
当我们完成了这一轮的探寻之后,一个严峻的事实就此横亘在我们面前:当家庭教育中激励模式出现如此之多的问题时,就恰恰说明了我们的家长还不擅长于对孩子进行鼓励。这一轮的探寻,仅仅标志着一个开端,而真正意义上实现家庭教育观念的一大飞跃,还有待于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与家长用更大的心血来完成。
本章后记
任何形式的鼓励措施,无不希望孩子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这一点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
从家长的角度来看,这一结论尤为贴切。
事实上,对于我们的家长而言,无论孩子是否能够达到自己的期望,其对孩子的物质保障都是不遗余力的,我们的家长从来都不缺乏对孩子的关爱之心。然而,爱得越深,就越是容易迷失在这种深爱之中。
对于孩子的物质刺激,就属于一种另类的迷失。
当我们的孩子无法达到期望的时候,家长往往以粗暴待之,而当孩子取得了一定进步之后,家长又往往因为欣喜若狂而大加赏赐。这样看上去毫无章法、近乎错乱的家庭教育,其实正反衬出家长对于孩子的深切关爱与希望。
对于我们的孩子而言,有这样的家长,无疑是一件幸事,但前提是家长必须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关于这一点,相信当我们的探寻完成之时,必然会发生质的飞跃。
第四章 教育手段单一,家长演变为应试教育的同谋者(1)
谁都知道,应试教育的填鸭式教学是不对的。但对于等好成绩都等红了眼的父母们来说,他们管不了这些,他们最舒服的感觉和称心的方式就是全力支持学校教育,做好应试教育的同谋者。放学回家刚放下书包,父母第一句话就是,你们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了吗,就想去玩儿!你们老师不是让你写20遍新字词吗,你写了几遍了?这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的,也是每个人都服从过的。现在想来,是不是很搞笑?
导读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子女依附于家长而存在,其地位仅仅相当于家长的附属品。因此家长也就毫无异议地享有对孩子的惩罚权。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观念深深植根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直到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仍然未能完全摆脱这种观念在各个层面的影响。
受这些观念的驱使,我们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面对来自孩子的质疑与反抗,往往会在盛怒之下,选择以暴力手段解决问题,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悲剧。
2000年1月17日,浙江省金华市第四中学高二学生徐力,因不堪忍受学习重负和母亲的殴打与逼迫,杀死了自己的亲生母亲。
2005年5月16日,江苏金坛市中学生李小明,同样因为不堪忍受母亲的体罚,选择以杀母的方式寻求解脱……
在近年来,这样的事件频频发生,让我们不由得在痛心之余产生大声质问,在当今社会下,家长体罚孩子的现象为何迟迟不能消失?
就当代家庭观念而言,其核心内容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平等与*,而体罚的方式,恰恰是与平等观念相悖的。当家长对子女实施暴力的时候,子女因为慑服于皮肉之苦,而不得不服从父母的权威,这样一来,体罚也就成为了封建家长制下家长特权的表征。
当家长们在精神与肉体上实现了对孩子的双重控制时,也就意味着人际关系上的不平等,而这正与“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背道而驰。
对于现代社会下的家庭来说,子女也同样具有人的尊严,而教育子女既是父母的权利,更是父母的义务。当暴力在家庭教育中大行其道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家长不仅未能履行好自己的义务,更在践踏着自己的神圣权利。
事实上,对于很多家长来说,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使得他们既不能意识到体罚与暴力的不合理性,也不能意识到其负面效应,更从心态上不愿意放弃这一“法宝”。
鉴于这样的现实,我们将在这一章中进行深入的探讨,从制度、危害、效果等几个方面入手,全面地揭示体罚手段的不合理性。
1.无处不在的体罚
教育者应该严格,不要严厉;严厉是封建的,如体罚等,那是使教育者变成了统治者,而孩子变成了被统治者。
——佚名
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家长经常会面对以下的问题:
孩子不听话怎么办?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怎么办?孩子学习不努力怎么办?孩子做错事怎么办……
事实上,这些问题并不需要我们来做出回答,只需要看一下下面的一组数据,就可以得出一个准确的答案。
根据中国法学会对部分大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500名大学生中,有54%的调查者承认在中小学阶段经历过家长的体罚。在这些体罚案例中,其中殴打占到了,罚跪占,被父母逐出家门的占据了,其中还有两名男生曾经被捆绑。而在这些被体罚过孩子里中,有将近一半都认为体罚较严重,令人难以忍受。
第四章 教育手段单一,家长演变为应试教育的同谋者(2)
这样的数字令我们感到心惊,按照人之常情,孩子是父母爱情的结晶,更是家庭幸福生活的源泉,面对这样一批为家庭带来快乐的天使,我们的家长却为何以如此粗暴的方式对待他们呢?
在许多家长看来,对孩子的体罚,有着历史传统上的依据。
俗话说,“棍棒出孝子”,“不打不成才”,正是因为这些毫无逻辑性的所谓古训,才使得我们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无不依计而行,由此酿成了一个又一个家庭教育中的悲剧现象。
然而,历史传统并非是体罚原因的全部,想要揭开家庭教育中的这一古怪现象,我们就必须转换视角,从家长的心理机制来挖掘更深层面的原因。
2.那些欠缺的东西
精神空虚,思想枯竭,志趣低下,愚昧无知等,绝不会焕发和孕育出真正的爱。
——苏霍姆林斯基
假如我们把体罚的原因,简单地归结为历史传统,或是归结到家庭文化的专制上时,无疑意味着我们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
对于习惯于体罚的家庭来说,历史上的传统只是其实行体罚的借口,而所谓的专制,也只是一系列因素结合起来,最终造成的外在表征而已。
事实上,举凡习惯于用体罚手段来教育孩子的家长,无一不拥有以下三大特征,而正是在这三大特征的综合作用之下,才使得我们的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呈现出简单、粗暴、野蛮的特点。
所谓的三大特征,集中体现在懒、贪、蒙昧三大方面。
首先,大凡习惯于体罚的家长,无一不是懒惰的代表。
对于这一点,许多家长一定会感到愤愤难平,认为自己每天辛勤工作,用以换取家庭生活必要的开支,同时,在回到家之后,又要操持家庭生活中的琐碎杂务,这其中的辛苦,都不是外人所能够理解的。因此将“懒”的帽子扣在万千家长头上,无疑意味着对家长的莫大冤枉。
然而,当家长抛出这样的观点时,就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首先,家长辛勤工作,赚取物质财富,本身就属于应尽之责。对于任何一个社会成员而言,都有辛勤劳动的责任,而藉此获得的收入,则是社会对于个人付出的回报,将这一点看成功绩,无疑具有贪功之嫌。
其次,就操持家务这一点来说,更是一个家庭成员应当完成的职责。即便是在自然界的动物家庭中,成年动物也同样要完成哺育幼兽的任务,抚养孩子成长,同样是家长必须尽到的责任。更何况,对于家庭生活而言,即便没有孩子的存在,也不可能避开这些琐碎杂务。
我们在这里所说的“懒”,指的乃是在家庭教育中,出现家长心理层面上的怠惰现象。
众所周知,教育孩子是一项非常复杂、需要耗费极大精力的工作,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企图少付出精力的行为,都可以视为心理上的怠惰。
对于家长来说,体罚是最简单的形式,甚至于不必亲自动手,就可以在孩子身上发生作用,基于心理上的这种怠惰,使得我们的家长越来越热衷于使用暴力,而不是心平气和的说服教育,更不是长期的关注、关心与关爱。
三大特征的第二点是“贪”,在于我们的家长往往过于贪功好利,换句话说,这一特征也可以称之为“急”。
我们在前面说过,教育孩子需要支付极大的精力、时间与财富,举凡想要通过一两次体罚,就使孩子建立起良好习惯的家长,无不犯了“贪功好利”的毛病。其结果往往形同于拔苗助长,非但起不到作用,反而恶化了情况。
第四章 教育手段单一,家长演变为应试教育的同谋者(3)
三大特征的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在于许多家长的蒙昧。
我们知道,教育孩子的过程,是一个伴随孩子健康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家长同样要经历一次心灵上的历练,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的家长同样要完成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过程,唯此,才能在观念与知识上跟得孩子成长的步伐。
然而,我们看到的是,在许多家庭中,家长们下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视机,随后便是四处应酬;在许多家庭中,我们看不到一架书柜与书桌,有的只是麻将桌和数不清的饭局、酒局。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我们的家长完全停止了自我教育的过程,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将自己封闭在新世界之外,既不可能了解任何新知识,也不可能了解任何新技能,由此造成的认知不全,在很大程度上是导致代沟的最重要原因。
由于这种认知上的欠缺,使得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总是无法与新观念取得契合。而当这种落伍与脱节被赋予权威性的时候,一个所谓“不听话”的孩子就此诞生了,对其进行体罚,也就成为了家长们疏导忧患的手段。
为此,我们不妨走出理论分析的层面,用一个时下最鲜活的案例,来进一步证明这三大特征的正确性。
3.爱子名义下的另类体罚
当一个人不愿意改变想法,不愿意学习新知时,就意味着陷入了最大的愚昧,缺乏新知可以学习,缺乏学习的愿望则意味着愚昧,和先天残疾一样,愚昧是无药可救的。
——佚名
在最近的教育新闻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山东临沂的心理治疗中心,采用电击法治疗儿童“网瘾”的事件。
在这个所谓的治疗中心内,被称为“医生”的杨永信,不仅采用电击,还采用强制吃药、暴力殴打等手段,一次一次对前往进行治疗的孩子,进行着精神与肉体上的双重伤害。
一位叫做小雪的女孩子,曾经12次被电击,每次电击都被七八个人强行按住,在嘴里塞入牙套以防咬舌,最终无以忍受这种折磨,逃离了这个所谓的“网戒中心”。
这样的现实令我们惊讶,在过去的时代里,落后乡村中的孩子在发高烧的时候,往往会被认定为邪祟附体,于是便被送往巫医神汉处用棍棒抽打、用钢针刺体驱邪,最终导致的是一个个生命的消亡。
每当我们回忆起这些往事的时候,总是会痛恨于人们的愚昧与野蛮,巫医神汉的罪恶。然而我们可曾想过,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所谓的“网瘾”,与邪祟附体在定义上有何不同?而这位使用无证无照器材的所谓“医生”,又与巫医神汉有什么区别?用电击的方式来治疗,又和用棍棒殴打,钢针刺体的方式存在着怎样的差异?
一个借着造福家庭之名,行敛财害人之实的所谓“医生” ,却能够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收治了数万个孩子,仅收取的治疗费用就将近亿元。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家长,甘愿付出来之不易的金钱,让孩子受心灵与肉体上的双重伤害。这其中蕴含的深意,才是最值得我们探寻的。
在家长看来,孩子沉迷于网络,无疑是一种背离了正常人行为模式的精神疾病,出于对孩子的爱心,出于对孩子未来的负责,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