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滇庆再论房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徐滇庆再论房价-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丝凇C炕Ь用袢磕晔杖胗Φ钡扔诔钦蚓用衩咳巳磕晔杖氤艘悦炕丝凇7考凼杖氡扔Φ钡扔诿刻鬃》科骄鄹癯云骄炕Ь用袢磕晔杖搿�
  从图5…1可见,自从1987年以来城镇居民的全部年收入在持续增加,同期,每户住房的房价也在逐年升高。房价收入比的大小就取决于这两个变量相对的上升幅度。
  图5…1
  从图5…1还可看出,从1987年到1993年房价收入比逐年上升,在1992年房价收入比为,达到第一个高峰。在1993年以后,由于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超过了房价上升幅度,因此,房价收入比呈现下降趋势。在1997~2000年期间房价收入比基本上在左右波动。在2001~2003年间房价收入比呈下降趋势。在这段时期内,社会上并没有出现对房价的抱怨。在2003年以后,尽管城镇居民的收入继续增加,但是房价增长速度超过了居民收入,房价收入比开始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在一些大城市房价飞涨,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不满。在2004年房价收入比为,仍然低于2000年的水平。由于房价高速上升的趋势只延续了3年左右,因此,从全国的数字来看,尚且没有严重扭曲房价收入比。
   txt小说上传分享

房价收入比与居民购房能力(2)
房价到底有没有超出居民的承受能力?
  近年来北京、上海等地房价飞涨,在各种媒体上出现了许多耸人听闻的传言。在有关房地产的会议上,有的学者说,由于老百姓买不起住房,房价必然要大滑坡。有的人甚至说,老百姓再也买不起房子了。倘若果真如此,那么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将很快衰退。而房地产商却说,房价是市场供给和需求决定的。他们从直觉上感受不到房地产的需求在衰退。别看房价高,买的人却不见减少。既然对房地产的需求如此旺盛,房价怎么会大幅度下降?两方面争执不下,各说各的话,究竟谁是谁非?
  从房价收入比来分析,看起来还是房地产商的判断和感觉比较正确。在房价上涨的同时,居民收入也在上升。在2001~2003年间,收入上升幅度超过了房价变化率。房价收入比居然处于下降态势。尽管在2004年房价上涨速度普遍超过了收入增长率,但是就整体来看,房价收入比依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由于房价收入比尚未超出可以接受的范围,因此在今后数年城市居民对于住房的需求将依然保持在较高水平。事实上,各地房地产市场依然非常活跃,购买住房的需求保持在较高水平上。夸大房价上涨对购房需求的冲击是没有根据的。
  从各地区的数据来看,北京市在2002年的城镇家庭年收入为40286元,平均房价为每平方米4766元,人均居住面积为平方米,每户人口为人,每套住房价格为279658元,房价收入比为。上海的房价每平方米为4133元,每套住房平均售价为244206元,家庭可支配收入为43764元,房价收入比为。全国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为24858元,平均房价为每平方米2250元,每套住房平均售价155957元,房价收入比为。
  2002年的房价收入比还是比较正常的。全国各省市当中房价收入比最高的并不是北京、上海,排在前5名的是西藏、宁夏、海南、北京、广东。
  联合国专家认为,如果房价是年收入的6倍左右,老百姓具备购买住房的能力,房地产市场基本上能够做到供求平衡。正如我们在前面阐述的那样,由于各国采用的统计数据不规范,简单地在国际上比较房价收入比的意义并不大。在这里我们不妨大致看一下:按照1998年联合国人居中心的统计数据,世界各国房价收入比的平均值为,中位数为。2002年中国的房价收入比在世界各国的中位数左右。房价的扭曲情况并不十分严重。中国的居民收入及储蓄状况见表5…1。
  表5…1居民收入及储蓄
  1998~2002年(%)2002~2006年(%)
  GDP年均增速
  

房价收入比与居民购房能力(3)
职工工资总额年均增速
  城镇居民任均可支配收入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数据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7月9日。
  2007年第1季度GDP同比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935元,同比增加,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在2007年第1季度,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上涨,涨幅比2006年第4季度高个百分点。从这些数据来看,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的幅度高于房价上涨幅度。2007年第1季度的房价收入比未必会明显上升。从全国来看,居民购房能力并没有显著下降。
  李一戈在《21世纪经济报道》上发表一篇文章“收入与房价的赛跑”。他引用了几组数据:我国职工工资总额和职工平均工资从2002年以来连续4年实现两位数增长。2006年,中国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为23439亿元,年均递增;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21001元,年均递增12%。2000~2005年,全国年平均房价增长率为,扣除固定资产投资的价格因素,实际增长率为。2006年12月全国70个城市商品销售价格同比上涨。从总体来看,房价没有收入涨得快。
  不过,职工工资增长比较均衡,每年涨一点,但是房价却呈现跳跃式增长。人们对房价上涨的反应要比工资上涨强烈得多。
  另外,对于个人来说,工资上涨幅度与购房能力并不是简单的线性相关。例如,一个人的月工资为2000元,除了养家日常开销之外,最多能拿出500元支付住房费用。如果他的工资增加到3000元,他就有可能拿出1000元来购房。工资加了50%,而购房能力上升100%。毫无疑问,这几年工资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使得居民购房能力迅速上升,加大了推动房价上升的压力。
  有些人从个人的感觉出发很难接受这些统计数据。其中部分原因是大家观察问题的角度有所不同。人们常常抱怨,在夏天酷暑之际,明明院子里的温度计已经40度了,天气预报说只有38度。其实,气象台说的是放在草地上的百叶箱中的温度,不是你们家后院。同样,官方数字说居民收入增加来自于大量数据统计,并不表示每个人的收入都涨了这个百分比。
  个人的感觉和官方数据有差距是很正常的事情。统计数据是抽样调查得出的平均值,必然会抹掉许多细节。这些数据反映的是宏观趋势,而没有把居民收入中的贫富差距包含在内。目前,我国的贫富差距正在持续加大,这意味着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幅度要高于低收入群体。居民收入的增加部分很可能集中在高收入组别,而低收入群体的工资增长幅度并不大,甚至在某些地区、某些个人还可能下降。这样一来,低收入群体的购房能力越来越低。我们应当关注低收入群体,并且想方设法帮助他们增加收入,这是关于房价问题讨论的一个方面。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房价收入比与居民购房能力(4)
如同其他宏观经济指标一样,房价收入比只能够大致评估居民购买住房的能力,在使用这个指标的时候必须注意到它的局限性。在计算房价收入比的时候,我们使用的是当地的城镇家庭年收入,可是到这个地区来购房的也许有相当数量的外来人口。特别是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从外地,甚至海外来的购房者为数甚多。例如,北京市的高档住宅当中有1/3以上是被外地或者海外来的人买走了。2004年1~11月,境外资金流入上海房地产市场的总量超过了222亿元,比2003年增加了,其中用于购房的外资约达70亿元。这些购房者的收入水平远远高于一般市民。由于在计算房价收入比的时候在分母上使用的是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因此,计算出来的大都市的房价收入比有高估的倾向。外来购房者越多,高估的程度就越严重。遗憾的是,随着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应用和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区分资金来源的难度越来越大,很难统计究竟有多少购房资金来自于外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房价收入比明显高于其他省份。其实,如果把外来购房者的因素考虑在内,这些大城市的购房者家庭收入水平需要向上调整,而真实的房价收入比可能要低于计算结果。
  有的经济学家说,“房价收入比不是衡量泡沫的标准。”如果仅仅看房价收入比本身,这个判断是正确的,不过房价收入比的动态变化却可以给我们提供衡量泡沫经济的非常重要的信息。倘若居民收入和房价同步增长,那么房价收入比可以保持不变。如果房价涨得比收入更快,那么,大部分居民就必须花费更长的时间才能积累足够的资金来购买住房,显然他们购买住房的能力下降了。但是,为什么房价会涨得比居民收入更快?从长期来看,必定是房地产市场出现了有悖常规的运动。房价收入比本身并不能说明是否出现了泡沫经济,然而,如果从动态的角度来观察问题,房价收入比的变化率是衡量泡沫经济的一个重要指标。
  房价收入比的变化情况可以给政策制定者提供一个重要的信息,居民收入增加,肯定房价也会随之增加。如果两者增速相近,那么基本属于正常。如果房价收入比突然加速上升,肯定可以判断出在房地产市场上投机需求的比重大幅度上升,泡沫经济成分急剧增加。目前,全国的房价收入比还没有出现显著的变化,因此,不能得出房地产市场已经变成泡沫经济的结论。
  但是,我们绝对不能低估2003年以来房价暴涨的危害性。如果不采取正确的对策,听任房价投机活动猖獗,要不了几年,就可能出现房地产泡沫经济,房价收入比将迅速上升,超出人们能够承受的范围。中国台湾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房价收入比保持在6~7之间。可是由于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了严重的泡沫经济,房价收入比被迅速抬高,超过了11。最终,由于泡沫经济的崩溃给全社会带来一场严重的灾难。亚洲金融危机给我们许多邻国带来了严重的损害,我们很幸运地渡过了那次危机,但是,一定要从亚洲金融危机中吸取教训,加强危机意识,认真地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防范由泡沫经济导致金融危机。
  

房地产市场的可持续性(1)
尽管许多人大喊买不起房子,可是房地产市场似乎对他们的呼声无动于衷。房子照卖,房价照涨,气煞人也!究其原因,恐怕和房地产市场的可持续性有关。
  可持续房地产市场的含义是,年轻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之后能够凭自己的财力支付银行按揭贷款的首期付款(首付),在随后的二三十年内付清全部按揭贷款的本利。如果是这样,就会源源不断地有新的购买者进入房地产市场,我们称之为可持续的房地产市场。
  年轻人是否能够购买住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银行是否愿意给予按揭贷款。从银行的角度来看,购房按揭贷款是一种比较稳定,风险较小的项目。只要首付的比例不低于20%,无论贷款者在今后是否具有归还按揭贷款本利的能力,只要房价在这段时期内跌幅不超过20%,银行都没有什么太大的风险。假若贷款者由于疾病、事故、失业等原因丧失了归还按揭贷款的能力,那么银行就可以按照规定收回住房,通过拍卖索回贷款。因此,房地产市场的可持续性在很大程度上和银行的贷款政策有关。实际上,银行按揭贷款政策决定了贷款者能够购买住房的上限。
  由于银行不能预见贷款者在今后工资的增长情况,因此,在贷款的时候银行只考虑当前的工资收入。如果今后工资增加了,那么还贷的压力就会减小。请看下面的公式:
  式中,V表示住房按揭贷款总额,X是年还款额,r是银行利率,n是按揭贷款的年数。按照银监会的规定,住房按揭贷款不超过住房价格的80%,还款额不超过贷款者全部收入的50%。
  在2005年6月银行发放的按揭贷款的年利率是。按揭贷款要求的首付为房价的20%,贷款期限一般为30年。从安全的角度来考虑问题,银行要求贷款方每月支付的数额不超过其收入的一半。按照十大城市房地产市场抽样调查的结果,平均月供收入比为35%,低于银监会的规定。
  按照上述条件计算出来的房价收入比为。这就是说,银行不允许贷款者购买超过其年收入倍的住宅。这是银行设定的房价收入比的上限。如果房价收入比没有超过银行按揭贷款所允许的上限,那么房价收入比依然在可持续范围之内。
  如果银行购房按揭贷款的利率上升,银行允许贷款者购房的价值和年工资的比例(房价收入比)下降。例如,假若按揭贷款利率上升为6%,那么银行将不允许贷款者购买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