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头/潮汕人唱潮剧好戏就在后头/潮汕人喝功夫茶再苦也不皱眉头/潮汕人自强不息所以好运当头/潮汕人很聪明总有新念头/潮汕人是一个赛一个的精彩镜头/潮汕人有遍天下的朋友数不完的奔头/潮汕人到哪里都实实在在拼出头。”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不平静的1969年,一个叫黄俊烈的男孩出生
发源于汕头市普宁县寒妈径的练江,奔腾70多公里后在汕头市潮阳区海门附近汇入大海。从海门逆江北上,从冲积平原慢慢进入丘陵地区,沿途有一个十来万人口的小乡镇,叫铜孟镇。
据广东省情信息库相关资料记载,铜孟镇在潮阳县中部、练江中游北岸,早在南宋嘉熙年间(1237…1240年)建村。村前有土尾潭,状似钵盂,故名。
铜孟镇是中国第二代着名导演蔡楚生的故乡。蔡楚生便是从这个练江边的小镇出发,凭借着他所导演的《北国之春》、《渔光曲》、《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经典作品,最终走进了中国电影史。
从铜孟镇沿着泥泞的道路再向西走上约4公里,有一个叫凤壶的村庄。凤壶村有三个自然村,曾厝是其中之一的一个小村庄。这就是黄俊钦、黄光裕兄弟的出生地。
1969年,对中国来说是颇不平静的一年……这一年的3月,在中国的北疆珍宝岛上,中国和苏联再次发生激烈的武装冲突,全国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之下;十年*已经进入第3个年头,而这一年4月召开的*九大,自始至终被强烈的个人崇拜和“左”倾狂热气氛所笼罩,这进一步把全国人民带进深远的浩劫之中;而同一年的7月28日,在中国的南方海域,却遭遇了自建国以来危害最大的台风灾害,强台风在汕头登陆,风力达到12级以上,海潮急剧上涨,崩决堤围万米,沉船3012艘。汕头全市受浸,地势较低地区水深达4米,造成公路交通瘫痪、通信联络全部中断,整个灾害中,死亡人数高达1500余人,史称“七·二八”风灾。
在一片沉重的灰暗中,却有一首叫《相信未来》的诗歌在这个国度默默地被传诵:“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就在这一年的5月,凤壶村曾厝一户曾姓人家,一个叫黄俊烈的男孩降生了。在俊烈之上,还有一个比他大3岁的哥哥,名俊钦。在俊烈之下,还有两个妹妹:大妹名秀虹,比俊烈小4岁;小妹名燕虹,比俊烈小6岁。其实兄妹四个原来都是跟母亲姓曾,直到1991年才改回跟父亲姓黄。
在中学时,黄俊烈为了博得更大的吉利和好运,又把名字改为“光裕”,取“前途光明、财富充裕”之意。虽然现在黄光裕这个名字名扬天下,但他国内身份证件上的名字仍然用的是黄俊烈,只有在香港的身份证件上才用黄光裕这个名字。后有好事者穿凿附会,称他的名字十分富贵,含“黄金万两、光芒万丈、富裕万代”之意。
关于黄光裕的祖籍,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他老家是汕头市潮阳县西胪镇波美人。其实这种说法也对,因为黄光裕父亲黄昌义原本就是波美人,12岁时才迁到了铜孟镇凤壶村。据广东省情信息库相关资料记载,西胪镇波美村在潮阳县城西北17公里,因临海边, 涨潮似龙舞波,初名龙波村。清称波尾村,后因“尾”与“美”音相近,改称今名。
让人大感意外的是,出身贫寒的黄俊钦、黄光裕兄弟,却有着十分显贵的身世。在波美村,多数的村民都是黄姓。据该村族谱记载,村民都是宋朝进士黄詹的后人,是潮汕黄氏的重要分支。笔者经过查证,得出了波美村黄氏的渊源……
据《黄氏源流考探目录》等资料记载,黄姓始祖为黄帝(笔者注:半神半人的黄帝很可能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所以此说有后人故意攀附之嫌),累计至103世时,有晋朝的黄元方,他是黄氏入闽之始祖;累计至113世有唐初隐士黄冲;黄冲长子黄岸,唐圣历戌戊年以才德兼全科登进士,官历翰林史馆学士、徐州牧、升广西桂州剌史,封开国公。他从福州迁至莆田,为莆黄姓之始祖;黄岸长子为黄谣,733年登状元徐征榜进士,授闽县县令;黄谣第三子为黄华,765年登状元萧逋榜进士,授散骑常侍;黄华长子为黄昌龄,官至大理寺评事;黄昌龄第三子为黄峣,官至大理寺评事;黄峣第六子为黄璞,官至大理部事,居福建省候官县,为前黄始祖;黄璞第六子为黄仁济,为馆阁学士;黄詹为黄仁济元孙,宋大观三年(1109)中进士,派任潮州府通判,后升潮州知军州事。
宋建炎三年(1129),黄詹任满致仕,携眷于潮阳波美村定居,专事着述,设馆授徒,成为岭南着名学者和波美村黄姓始祖。波美村现在还有很多古民居,多为明清时代的建筑,其中最具特色的便是始建于明代的“黄詹纪念祠”。
据《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实地调查得知,黄光裕的爷爷以前是波美村的地主,在村里地位相当显赫。但在1950年代初的土改时,他们家的土地财产都被没收了,黄光裕的父亲作为“地主崽子”自然受到了歧视与欺负,所以他后来甚至不愿承认自己是波美乡人。这种怨愤,也影响到了以后的黄光裕兄弟。
从小就受到国家专政和个人暴力双重压力的黄昌义,于12岁时躲到了凤壶村,投靠了村里的一户曾姓人家,学习榨取柿子油且出售赚钱。此后,他和曾家的女儿曾婵贞结婚并在凤壶村曾厝定居下来,成为这个小村庄“倒插门”的女婿。
据当地知情人介绍,黄光裕母亲曾婵贞的祖上曾经是泰国有名的侨商,生意做得很大,开了很多店铺,贩卖布料、糖、鱼、豆等,在泰国显赫一时。黄光裕母亲后来曾骄傲地对别人说:“我们老祖先以前在泰国的名气,也是跟我们的孩子现在在北京的名气一样大,在泰国谁要挂我们家的招牌,他的生意就会火起来。”
无论是父系的耕读传承,还是母系的财运亨通,都在土改、*之类强大的国家运动中被碾为尘土。因为整个村子既不靠山也不靠海,生存的自然条件十分严酷,加上是外姓人的关系,全家所分耕地不足两亩,父亲收入微薄,家里连开饭也成问题。一家六口挤于不足14平方米的小房间里,而房间的隔壁就是猪圈。在这个并不富裕的村庄里,黄家又是最贫困的一户。
对于年幼的黄家兄弟姐妹们,小小的凤壶村是他们全部的世界。这里贫困却平静,中国波谲云诡的政治风云与他们没有太大关系。
但是,商人的基因却在他们出生时已经深种。在那个经商被批判为十恶不赦、要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的疯狂年代,年幼的黄俊钦、黄光裕兄弟却在默默地接受着另外一种教育……母亲经常给他们讲一些祖辈做生意的故事,那份曾经的富有和荣光,对他们幼小的心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这种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共同酿造的商业基因,会在以后动荡起伏的社会和商业环境中被无限发酵、放大。和张扬的黄光裕相比,大哥黄俊钦从小性格显得十分内向,一直沉默潜行,但两人后来在商业上所取得的成功及个人拥有的财富却在仲伯之间。两个妹妹也在1990年代初都先后进入了两兄弟创立的国美电器工作,成为两位兄长的好帮手。
即使精耕细作,也解决不了一家人的生计
潮汕地区一直是一个耕地贫乏的地区,而汕头更是全国人口最稠密、人均耕地面积最少的地方之一。正因为如此,当地人的商业意识非常强,民间一直流传有一句俗语:“饿死不打工”。许多潮汕人十多岁就开始帮家里看店、做生意,或是几个同乡或兄弟一起到外面打拼,他们重义气、宗室观念较强。
凤壶村的可耕地也是少得可怜,分到每个人头上不过几分地,黄光裕一家几口人的田地加在一起也就二亩左右,即使精耕细作,也解决不了一家人的生计问题。
祖上的荣光并没有惠泽曾家,他们在凤壶村的生活相当艰苦。黄光裕的父亲常年奔波在外做些小生意,但没有太大生色,全家人的生活主要依靠母亲。她在家喂猪,以及做一些小菜、腐乳之类的东西拿出去卖,有时也会接一些编织袋、渔网这样的手工活来做,每月仅能赚取微薄的收入。因此,家里三天两头便出现缺钱断粮的情况。
据当地人介绍,黄家当时修房子时,村里的人给他家帮工,但房子盖好后,黄家却支付不了工钱,人家便把黄光裕母亲喂的那头老母猪赶走卖了抵工钱。那时,黄光裕才14岁。
为了分担家里沉重的负担,兄弟俩一到节假日便到附近的乡镇街巷去捡拾一些塑料瓶子和旧书报,然后卖给废品收购站,运气好时一天可以赚个两、三块钱。虽然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但家里的气氛一直很好,从未陷入愁苦之中。
大哥黄俊钦是一个内向而聪明的人,从小对组装电器着迷。有一年春节,他花了200元钱买了一个电视机屏幕和一堆相关的电子配件,在大年三十的晚上鼓捣了整整一宵,初一的早晨全家人一觉醒来,竟然惊喜地发现:他们可以用黄俊钦组装的电视机收看电视节目了。因为有这门无师自通的手艺,两兄弟在十几岁时,便常常跑到镇上去收买旧电器,修好后拿去卖钱。而这种对技术的痴迷和天分,一直伴随着黄俊钦以后的商业生涯。
因为商业气氛浓厚的原因,所以当地的大人一般都会支持自己的孩子去做点小生意,即使是捡废品、修旧电器之类的让很多人不屑一顾的事情。而这种最初和最简单的商业实践活动,却为黄家兄弟带来了巨大的喜悦和成就感,让他们从此和做生意结下了不结之缘。
据中学时的老师介绍,黄光裕兄弟俩读书的时候都很聪明。1985年,黄俊钦只差半年便可入读大学,但因为不愿因此加重家庭负担,便带着还未念完初中的黄光裕,北上创一番事业。他们走时,还带着一堆修好的旧电器,准备卖了做路费。
读书太少成为黄光裕日后的一件大憾事,直到成为首富后,他仍对此耿耿于怀。他的一位前助理曾透露,黄光裕一直不愿在公众场合露面,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他对自己缺乏正式教育而感到难为情。这也让他对知识和教育充满了崇敬之心。黄光裕最欣赏的人之一是自己的老乡李光耀。李光耀原来是难民,但经过自己努力,坐着豪华游轮头等舱去美国上学,后来还当上了新加坡的总理。黄光裕曾经感慨:“有知识成功的可能性是百分之二,无知识成功的可能性是万分之二。”
但有时候,黄光裕对此又表现出一种心里不平衡后的激愤。他有句名言,“知本永远给资本打工”。他曾对自己手下某位拥有高学历的高管说:“你为什么要成为博士呢?那是因为你内心恐惧,然后你才去读博士。读博士是为啥呢?是为了能去打工,归根结底你是想去打工。”
成名后,在黄光裕的简历上,如此介绍他的学历:1988年7月…1992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一分院学习。但在网上查询,已经没有了这所学校。可能的情况是:人民大学和其他一些大学一样,曾应珠海市政府的邀请,去珠海办校区,后来因为*的一场变动,各大学的珠海校区几乎“全军覆没”。也许是在少年求学方面留下了莫大遗憾,让黄光裕在条件稍有好转后,便寻求一种知识和心理上的补偿。在创业初期的忙乱和艰辛中,这种努力突显了黄光裕性格中勤奋向上的一面。
而在社会这所大学校中,黄光裕却是一个“成绩优异”的学生,学习到了许多谋生和发展的经验、本事。
黄秀虹在谈到她两个哥哥时这样说:“我这两个哥哥都有相当的智慧,只不过智慧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我大哥是我们家里最敬业的,比二哥还敬业。有的人的确又会挣钱又会玩,但我们一家都属于只会工作不会玩的。”
现在,黄光裕的住处之一,是位于自己开发建设的楼盘、北京西二环鹏润家园豪苑顶层,为400平米的复式单位,市值约400万元人民币。而小时候一家六口蜗居的斗室,现已残破不堪。
穷困中挣扎的黄家,选择上帝作为皈依对象
除了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以外,对这个家族起着至关重要影响的,还有宗教信仰和一些朴素的乡村习俗。
在黄光裕出生的铜孟镇上,便有一座闻名粤东的佛教古刹……灵山寺。灵山寺创建于唐代贞元七年(791年),创建人叫大颠禅师,是禅宗南宗六祖惠能的三传嫡孙。据记载,大颠禅师“门人传法者,众至千余人”。当年韩愈因“排佛”被贬,到了潮州后便很快与高僧大颠结成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