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冲击波》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华尔街冲击波-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R虼舜未某寤髯璋烁鞴玫脑龀ぃ糜邢萑胨ネ说姆缦铡!  �

  另外,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国连续7次下调联邦基金利率,同时向市场大量注入流动性,美元持续走软,而目前在美国救市政策的刺激下,市场担心美国财政赤字会上升,美元又开始有走软的迹象。美元走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会继续上升,对于其他国家而言,生产成本上升,通货膨胀会上升,同时其他国家货币会升值,出口竞争力下降,贸易收支会恶化,经济下滑,风险上升。   

  最近美国政府计划通过发行债券购买华尔街金融机构的按揭坏账及相关工具,其资金来源主要是通过发行债券向公众借款,这样美国政府日后要支付巨额的债券本息。美国政府希望低价购买金融机构的住房和商业抵押贷款等不良资产,待金融市场恢复稳定后,政府再将这些资产售出,但面临的问题是政府以什么样的价格购买这些不良资产?美国购买的这些资产以后能否弥补发行国债的本息?如果能够弥补,则纳税人不会承担多大的负担;如果这些资产严重缩水,无法抵补国债本息,则纳税人将面临较大的损失,因为这种损失必须通过政府税收来弥补。因此美国国会中很多人反对美国政府拿纳税人的钱为问题金融机构埋单,认为次贷危机并非是纳税人的问题,是金融机构本身导致的,而且对金融机构救助还可能导致日后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问题。   

  实际上,如果政府收购不良资产价格过低,并不能够缓解金融机构的困境,一些金融机构会继续倒闭,起不到救助的作用;如果政府以较高价格收购银行的不良资产,则面临另一个困境,未来在出售这些资产时可能会出现巨额亏损,这需要政府在这两者之间取得平衡。但不管怎样,在次贷危机不断加剧的情况下,政府考虑的是应该怎样帮助问题金融机构快速走出困境,而不是在这些问题上过度纠缠,美国的纳税人可能必须承担一定的损失,因为他们的利益和美国经济的整体利益是绑在一块的。   

  持有美国金融资产的外国投资者也在为美国救市埋单。美国为了救市,大量发行政府债券,政府债券供给将增加,债券价格会下降,这样对持有大量美国政府债券的外国投资者而言,将面临资产缩水的风险。同时美国的救市计划会推高美国的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美国救市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通过政府大量发行国债来融通的,尽管美国财政赤字最近有所改善,但是高额的救市计划使得财政赤字将会更加恶化。财政赤字增加会导致贸易赤字上升,对美元走强起到抑制作用,美元可能会再次回到贬值的轨道上来,而美元币值的变化又会影响到油价的变动。未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走势可能会仍然处于高位,因此各国持有的美元资产将再次面临缩水的风险。另一方面,美国往往还通过主动稀释对外债权来减轻债务,如通过美元的大量输出,全球美元流动性会增加,美元贬值,美元债务就会相应下降,包括其他金融机构持有的美元资产,以及其他国家持有的美元主权财富基金都会面临较大的缩水。         

◇欢◇迎◇访◇问◇虹◇桥◇书◇吧◇BOOK。  

第24节:华尔街冲击波(24)         

  总之,随着美国救市计划的实施,美国的财政负担将大幅度上升,这种负担不仅仅通过美国纳税人承担,同时美国可能也会继续维持美元弱势,以便持有美元金融资产的国家分摊美国的债务负担。另外,美国还可能利用国际地缘政治的冲突,加大军火等出口,以缓解国内经济的压力,这都是以后值得关注的方向。   

  华尔街危机:缘起虚弱的膨胀“此次美国投行的倒下和金融危机的爆发,不仅仅是金融监管的放纵,更是美国全方面虚胀酿造的恶果。”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主任何小锋教授发表了他的观点。   

  随着次贷危机和信用危机的纵深推进,华尔街的投行和美国金融体系遭受了一场巨大的风暴。很多业内人士和专家学者都认为,造成此次金融大风暴的原因是金融监管的松懈,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鼓励金融创新,金融衍生产品和资产证券化被过度开发和滥用。   

  何小锋对此却有不一样的看法。他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金融监管的问题,我们中国人喜欢说政府是万能的,只要政府出手就能解决问题,其实不是这样的,因为我们的思维受官本位制的影响,只要一出问题就找政府。的确,格林斯潘掌管美联储时期,美国政府在监管方面有所放松,不断降低利率,鼓励金融领域创新,刺激了金融风险不断膨胀,但不是这么简单,这只是一个方面。   

  美国经济社会繁荣发展了20多年,同时也积聚了四个方面的虚弱膨胀,简称虚胀。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面金融危机就是这些虚胀因素累积的结果。   

  第一个是美国产业结构的虚胀。在过去的几十年经济发展中,美国第一、第二产业几乎大部分转移出去了,同时大力发展了第三产业、高科技产业和金融业。搞研发,理论上没问题,但现实中产生了产业的空洞化。制造业、工业等实业都离开了美国,留下来的都是一些比较虚的行业,这是第一个虚胀。   

  第二个是金融产业的虚胀,投资银行业迅猛发展,大量实业资本进入金融领域。过度膨胀产生了很多虚拟金融,特别是资产证券化。住房贷款证券就是这样一种产品,收入低和信用记录不良的人群本来是不具备买房条件的,而金融机构想方设法把它开发出来。同时,经济虚弱的繁荣也造就出拥有巨额资金的大的投行和金融巨头已经不满足一只股票的发行和承销,对超额利润的追求促使这些金融机构创造了大量的金融衍生产品,把一切资产金融证券化运作和包装。国际游资、另类投资如对冲基金等各种私募基金纷纷涌入金融行业,追捧金融机构开发出来的创新产品。   

  第三个虚胀与美国政府权力的虚胀有很大关系。美国政府认为,美国是世界军事、政治、经济的警察,看到有跟美国世界观不一样的事情,美国政府就扮演国际警察的角色进行干涉。在政治上,在国际社会中制造了很多矛盾,甚至动用了军事力量发动战争,这必然需要大量的美元。在20世纪废除金本位制后,美国政府向全世界发行了大量的美元,但随着其他国际力量和经济实体的崛起,在支撑美元的世界货币体系霸主地位方面,美国实力开始显得力不从心。美联储以前的降息政策也使低收入阶层能买房子,这也是脱离基础现金流的虚胀政策。   

  第四个是美国社会各个阶层贪婪之心的虚胀。可以从美国三个人群来看这个问题:一是低收入阶层,从客观来讲,这个阶层的人是不能买房子的,但是买房子了,这显然属于超出实际能力的一种贪婪;二是美国社会中的中产阶级,这个人群往往消费过度,没有存款的观念,把工资全部消费掉,甚至信用卡透支,从银行贷款消费,消费过度很普遍;三是美国的精英阶层,由于美国过去20多年经济的高度繁荣,精英阶层的人都不愿意去第一和第二产业的实体经济部门工作,华尔街和曼哈顿是他们的去处。   

  何小峰认为这次危机是各种虚胀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单从监管角度去看,产业结构、金融业本身、政府权力和各个阶层贪婪等方面出现虚弱的膨胀,共同作用导致了世界性的全面金融危机。         

。▲虹▲QIAO书吧▲  

第25节:华尔街冲击波(25)         

  面对“这次金融危机是否会导致世界金融体系和格局进行一场大的调整?美国的金融和经济霸主地位会不会有所动摇?”这样的疑问时,何小锋教授的回答是:“这个不会有太大的变化,美国也会有调整,美国整个国家和经济的自身调整机制比较完善。在经过这番阵痛之后,我相信美国政府会采取措施,全面调整金融产业和经济格局,虽然会有一些损失,时间会长一些,但是会爬起来。这次金融危机改变不了美国在经济和金融领域的霸主地位,它的霸主地位暂时是不可动摇的。”   

  对于发展金融产业和投资银行业,目前中国仍处于学习先进和练好内功的阶段,中国企业尤其是金融机构现在最重要的问题是练好内功,不要想着去抄人家的底,也没有这个本事。目前一个很大的问题是中国企业在信心上盲目自大,以为资金实力增强了,可以去买黑石,可以去收购巴克莱银行,等等。其实中国企业还没有这个本事,没有相应的人才和能力。再加上现在还不是一个抄底的时机,“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经济的恢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现在还没有到底,到底了也会盘整很长一段时间。   

  中国需要研究清楚,现在美国金融体系发生一点儿变化,都会影响到中国的每一个企业,甚至每一个农民。比如美国市场的农产品或者石油的价格,通过美国期货市场的一番操纵后,就会影响到实物价格,同时也会影响到中国,中国每个人的生活已经跟美国的金融状况息息相关了,这里面存在着复杂的金融利益链条网,牵涉到宏观、微观、金融、实体、国际国内的综合分析。而目前国内还没有这样的大家能把它精确全面地描述出来,因此要抑制虚胀,审慎行事。  华尔街浴火重生华尔街从希望的春天,走向了绝望的冬天,不是因为它的愚昧,而是因为它的智慧。康复后的华尔街仍将是具有活力的华尔街,它将是商业银行与投行的整合,将面对更多政府干预和更为严厉的金融监管,将面对金融权力中心的削弱和信任度的降低,只是其自私、贪婪将与从前如出一辙,因为那是它的信仰。   

  华尔街大起大落的强烈反差,既是一场世纪金融大风暴的生动写照,也是一个金融大变革序幕的开端。一场由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风暴无情而又充分地暴露了华尔街在过去年代累积的冷酷与贪婪,傲慢与偏见,自私与堕落。   

  在200多年前由梧桐树下协议演变而成的证券交易所正像华尔街上的铜牛一样是全球金融市场的牛鼻子。华尔街的朝圣者爱屋及乌,把对华尔街的顶礼膜拜转移到了这头牛身上,渴望这头牛能给自己带来财运,以至于把这头牛摸得通体发亮。前些年,个别国人带着同样的感情骑在牛身上合影,还遭到国人的集体谴责,认为是对这头神牛的亵渎。殊不知,这头牛在华尔街大师们的手中,仅仅是个招牌和道具而已。华尔街大师们的呼风唤雨有时能把这头倔强的牛变成恐怖的熊,正如当下的市场。   

  这条小街经历了太多的跌宕起伏,最近发生的金融大风暴也许是1929年以来最大的一次:叱咤风云的五大投资银行中的三个瞬间消失,全球最大的保险企业轰然倒下,政府隐含担保的两个房贷机构(房地美、房利美)被迫由政府接管,一个个令人敬畏的总裁成了穿上皇帝新衣的金融炼丹术士而原形毕露。在2008年9月18日股市指数低点时,这场风暴使全球股市市值蒸发了19。5万亿美元,全球银行为此拨备超过5160亿美元,并将信用利差迅速推高,短期国债收益率压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最低点。   

  华尔街创造性地发明了给无还款能力的人提供结构性还款方式的次级住房贷款,又聪明地将之证券化,打包卖给追求利差的同行。为追求高额利润,他们像赌徒般不断地放大杠杆,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美林的杠杆比率都超过30倍。为实现超额利润,他们又不遗余力地推动信用违约互换(CDS)业务的迅速扩大,使其规模达到了62万亿美元之巨。为了逃避市场监管,他们高举自由主义大旗,甚至不惜扛出弗里德曼、米塞斯、哈耶克等大师的金字招牌,对于任何干预都傲慢地视为对市场经济原则的侵犯,把疏于监管的格林斯潘捧上了“神坛”。         

▲虹桥▲书吧▲BOOK。  

第26节:华尔街冲击波(26)         

  贪婪的本性,使他们全然忘却了风险、客户利益、债权人利益和股东利益。这些创新在给机构带来了暴利的同时,这些高管们也分享了巨额财富,甚至在企业倒闭时,都不忘通过合约拿走天文数字的分手费。但恰如哈耶克所写的几本名著的标题那样,《致命的自负》使他们把自己也把华尔街带向了《通向奴役的道路》。这真是巨大的讽刺,又是巨大的悲剧。2000年前老子所说的“智慧出,有大伪”,看来也适用于21世纪的美国精英们。   

  一场金融大风暴宣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