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龙变局:资本和舆论的搏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科龙变局:资本和舆论的搏弈-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这样的不利形势下,科龙电器(000921)申请停牌,于2001年12月14日停牌一天,等待公司发出重大事项公告。顾雏军终于站出来,开口说话了。可惜,这刚进入科龙不久的一次亮相却是危机公关,紧急救火。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顾老板急急救火
2001年12月10日,格林柯尔召开紧急新闻发布会,召集了五十余家京、穗、港媒体记者澄清事实,就媒体针对公司产品质量、经营理念、财务报告等方面的批评,进行了反驳。会上,格林柯尔辩护道:“某些媒体对格林柯尔进行了很不负责的报道,给格林柯尔的财产和声誉造成了巨大损失”,希望“解释报道中的谬误,还格林柯尔和顾本人一个清白”。并认为“这是一场由竞争者发起的、蓄谋已久的诋毁行为”,公司会通过法律手段依法追究某些幕后捏造事实、造谣中伤者的法律责任。
  在会上,格林柯尔董事会主席顾雏军自我辩护是“深感受伤”。
  步入记者视线的顾雏军,宽幅眼镜,已经有些斑驳颜色的头发,有些憨厚的外表,不说话的时候,抿着嘴略低着头,完全是一幅技术人员的低调形象,但一发言,就显露出咄咄逼人的性格。他把这件事比作自己生涯中的“9?11”事件:“公司市值损失因此达到近10亿港币,股市的狂泄让很多朋友给我打电话,说我碰上‘9?11’了。这对我太不公平了。我顾某人不是骗子。”①
  对媒体质疑的格林柯尔制冷剂,顾雏军在会上也作了澄清。他说,格林柯尔4种型号的制冷剂都已取得了国际上认同的ASHRAE编号,所有制冷剂均可在欧洲和加拿大销售,其中3种可以在美国销售;该制冷剂最大的优点是能节能15%~25%,并保证不低于10%,否则客户可向保险公司索赔,但迄今公司尚未收到一例索赔要求;在香港创业板上市的格林柯尔科技控股有限公司,其主要收入来源于替换工程,即从客户替换系统所节省的电费中收取一个百分点作为工程服务费,上市公司无论是招股书还是所公布的财务报表,都是经过国际著名的安达信审计的,因而,财务报表是准确的、没有问题的。
  针对传言是否对格林柯尔收购科龙造成影响,顾雏军的话就是在抹万金油了:“我们愿和大股东之间友好合作,并按计划向前推进。”
  随着时间的推移,事件终于慢慢平息下来了。在一边广受质疑一边经营着科龙的时候,顾雏军还不忘自我解嘲一下:“实际上,任何人买下科龙都可能经营失败,但我还没有经营失败,就已经被说成是个骗
  子了。”
  评  析:
  尽管格林柯尔通过媒体发表了声明,进行了危机公关,但一如日后的类似行动,事实真相依旧模糊,造成记者的发稿也多是云里雾里一般,这越发引起了读者的好奇。而对于当时的科龙管理层来说,第一次领教了舆论的狂风暴雨,直到2004年,时隔三年后,严友松提起时,还以“心有余悸”来形容。
  这次危机公关会议中,尽管格林柯尔通过媒体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但鉴于没有对最犀利的质疑方——《财经》的疑问做出正面有力的回击,因此,笔者认为,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事实的真相依旧是模糊的。一开始就不能积极和媒体达成有效沟通,待出了问题才四处救火,救火的时候还不能摆出最充分的证据、拿出令人心服的理由,这是不是从一开始就决定了格林柯尔、决定了顾雏军日后在与媒体交往中的缺陷,注定了其日后必会酿成败局呢?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三天后科龙也亮相新闻通报会
就在顾雏军为摘除“骗子嫌疑”而极力辩护的时候,仅仅相隔三天,受“池鱼之灾”的科龙也召集了全国范围内近30家媒体,举行了新闻通报会。这次,科龙出动了几乎全体中、高层干部的“豪华”阵容,可见科龙对这次新闻发布会的重视程度。
  会上,同样受到外界猜测、争议的徐铁峰的回答提问最受人关注,其时,他还担任科龙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的职务。对格林柯尔是不是骗子这个问题,他回答:“格林柯尔要购买科龙(容声)集团大股东的股份,已经是下定决心的,应当不是外面所说的格林柯尔是个大骗子,在玩空手道。至于购买协议,我们在公告上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格林柯尔将以亿元人民币购买科龙电器的法人股份。按照原来的协议,现在已经到位了亿元,剩下的资金要到12月23日开完临时股东大会才按原来的协议到位。”①
  至于收购所用的资金到位情况,他还特意补充了一句:“钱已经部分到位了,我看他们不是在玩空手道。”②对于外界认为格林柯尔即使不是骗子、真的能拿得出亿元的收购款,对科龙的收购也存在着政策上的障碍(当时,按照中国证监会新发布的政策,凡有关国有法人股转让的动作一律暂时冻结)的问题,徐铁峰说,虽然国家近期发布了法人股转让暂停的政策,但为保证法人股顺利转让,有关方面已经采取了将科龙所持公司法人股质押给格林柯尔等一系列措施,来扫除格林柯尔入主科龙的障碍,认为等股东大会一开完,格林柯尔就将正式入主科龙。
  评  析:
  对这次会议,可以归结两点成功之处。
  第一,通过媒体的报道,展现出科龙整体领导班子的饱满的精神风貌,就像此前格林柯尔在其新闻通报会上所说对科龙保持三个不变一样,科龙此举也以公开科龙集团的经营管理状况,稳定了全体经销商。会上,包括副总裁、部长总监在内的科龙中高层干部悉数介绍了一年来的工作情况,充满信心地展望未来,无疑在向外界发布了一个强有力的、振奋人心的信息:科龙没有任何需要遮遮掩掩的地方,全体领导班子对科龙未来的美好前景是信心百倍的!
  第二,这次会议通过媒体记者的提问,也让公众侧面了解到:虽然同为制冷企业,格林柯尔赖以生存的制冷剂能对科龙产生多大的协同效应,能否运用于科龙的主营产品冰箱和空调中,徐铁峰虽然没有给予正面的答复,但已经让人们明白,不见得!格林柯尔制冷剂多是运用于商务大型空调中的,能否用于家用冰箱及家用空调,两者是否匹配,还需要日后论证。而这次会议,让人略微了解了制冷剂应用、匹配的一些消息,纠正了公众理所当然地认为格林柯尔制冷剂会全面应用到科龙冰箱和空调上的假想。那么,下次呢?下下次呢?还会有怎样的内容会不经意间披露出来?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扭亏,并换血(1)
回顾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顾雏军不止一次对下属说过这样的话:“假如冰箱降价、空调价格战不是发生在2004年,而是2002年的话,我的亿元肯定掉水底去了。”
  顾雏军此话语给人的感觉不是在事后庆幸时机选择对了,而是宛若假如前面有一块大的顽石,他也会把这块顽石崩裂,闯出一条畅通无阻的路来。这就是他的性格!这一性格,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顾氏科龙的性格。2004年10月,在科龙的一次全体营销干部大会上,顾雏军激昂的话语还犹在笔者耳边:“我很感谢市场给了我两年时间!今年我们能有100多亿销售额,而3年前我们刚进来的时候只有大约30亿。30亿元规模的公司和100亿元规模的公司在2004年的根本差距就在于:前者只有死亡,后者可以牵着别人走!”
  2002年的及时扭亏,可以说是格林柯尔送给科龙的最好礼物了。连续两年的巨亏,使科龙在2002年已是岌岌可危,如果不能迅速扭转局面,科龙将面临的结果就是暂停上市。这对于顾雏军、对于格林柯尔来讲,显然是最不愿意看到的。就像当时的科龙总裁刘从梦在接受广东卫视《财富故事》栏目访谈时说的:“(顾雏军)到科龙以后就是机制的转变,使科龙在巨大的亏损下面扭亏为盈,这是最重要的,使这个企业有了持续盈利的能力。”扭亏这场及时雨,对科龙人的信心无疑也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而事实也证明,这只是格林柯尔先给科龙下的一点“毛毛雨”。
  科龙神奇扭亏,给了人们大量的可以想象的空间,也给了新闻媒体探明扭亏原因的欲望。紧接着,外界便四处充斥着科龙扭亏的报道,科龙为什么会亏损?是由于“充斥家电行业采购、渠道、销售的灰色腐败”所致,当然,这是科龙方面给出的原因。科龙到2002年为什么会梦幻般的翻身?是“严格控制成本,并改善管理水平”所致。
  就现在看来,科龙给出的扭亏的原因无疑也是很贴切的。也正因为贴切,符合多数人心里感性的逻辑,所以这次得到了媒体、公众的接受和认可。
  当然,亏损是亏损,但究竟亏多少?当科龙报亏15个亿的时候,人们的反应是一片哗然,当格林柯尔宣布扭亏并有一亿多的盈利时,人们又开始欢欣鼓舞。当顾雏军在舆论的风波眼中一次次的被曝光,一次次的被追问,人们的思绪才又落到了地面,于是,一波波的狂热的指责声中,顾雏军被“骂”下了台!
  格林柯尔只是一个企业,不可能充当一个神话;同样,顾雏军只是一个人,不可能是一个神。从2001年底入主科龙,到2002年的扭亏,市场给予顾雏军的时间本来就不多,纵然戴着民营企业家灵活的光环,纵然有天大的本事,要想将一个沉疴已久的躯体闪电般地医治妥当,猛火高药,哪里会有那么容易?
  在遭受证监会调查、科龙轰然倒地之前,在一次小范围会议上,顾雏军曾回顾起当时扭亏为盈的经过。
  他说:“2001年9月27日签约的时候,我们只知道可能亏损1个亿,所以还是有信心做好这个企业的。到11月底,我们跟顺德容桂镇政府官员一起听报告,告诉我们亏损可能超过6个亿。当时我们也吃了一惊,管理层也吃了一惊,政府也吃了一惊,政府认为不卖肯定是不行的,管理层也认为他们没有办法在去年亏损8亿后今年再亏损的情况下做好这个企业。而我们签的协议已经公告。这种情况下,我们回去开了一个会。最后得出一个结论,科龙的成本控制是有大问题的,如果成本控制能做得很严格,盈利是有可能的。我2002年1月1日进入科龙,1月7日正式上班,2月份我还到加拿大度假,从3月份正式开始工作。3月份的时候审计报告出来,也就是说科龙会亏损15亿。开始报告是18亿,后来我们认为亏那么多的话,可能这个公司的债权银行都会对这个企业失去信心。我们跟财务审计部门多次探讨,最后决定购并,做很多的购并可能会收回几个亿。这个亏损对我们来讲也是非常大的。大概有半年到8个月的时间银行对科龙都是只收不贷。我可以告诉大家,我所有的白头发可能都是从2002年1月份到9月份生出来的。那时候最大的担心就是16亿亏损公布的时候这个公司还在不在!”
  从他的话中可以看出,从一开始,顾雏军及其管理层就认为:科龙的成本控制是有大问题的!这也和人们普遍认为的科龙的大企业病的病情相符。
  当时科龙负责营销的副总裁严友松,也不止一次的对新闻媒体透露——“家电业里面实在太黑了!这是个无底洞,不少企业就是这样被拖垮的。营销费用居高不下,容易滋生腐败的商业环境,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另一方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家电业的外部经营环境也大不如从前。以前我们卖一台七八千元的空调,多的时候能赚5000元。现在家电早已步入微利时代,成本控制不好,就要被淘汰出局。”①
  

扭亏,并换血(2)
这一点,几乎所有的科龙人都有体会。笔者无论是在一线市场和营销中心人员在一起,还是和经销商谈论,或者和科龙集团总部的一些同事闲谈,无一例外的,他们都表现出了对科龙那个时代的羡慕。
  一个经历过那个时代的老科龙告诉我:“那时候的科龙,哪里有现在这么多的业务员,差不多一个人就负责了一个地区。出入都是住高级宾馆的,一般的旅馆大家都觉得住进去是掉价,是给科龙这个牌子丢份。每个月的薪水加上其他的一点点外快就能拿到一万多块,还不算自己从这费那费中揩的油!”
  一个主推了十几年科龙、容声的经销商在吃饭时,也向我感叹:“科龙的变化太大了。你还是个新人,根本不知道前几年的科龙业务员的牛气。下来跑业务总是开着车,挎个公文包,像个小老板似的。如果自己不开车,也总是打的来来回回的转悠。缺钱了,就和我说这个专柜破了,要不要换一换?周六周日要不要搞搞促销?声势要不要造得大一点?就向上面打个报告,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