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的智慧--新经济时代的创新思维方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王者的智慧--新经济时代的创新思维方法-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逆向思维,收获的不仅仅是财富
手岛佑郎是一个先后在以色列和美国钻研犹太商法达30余年的博士。一次,他做了题目为《穷,也要站在富人堆里?!》的演讲。演讲中,他一一例举了犹太商法的32种智慧。这时,一个迟到的听众递上一张纸条,问到底什么是犹太商法。
  手岛佑郎毫不思索,大声说道:我在解释之前,先向你提三个问题吧。
  第一个问题:如果有两个犹太人掉进了一个大烟囱,其中一个身上满是烟灰,而另一个却很干净,那么他们谁会去洗澡?
  听众一笑:“当然是那个身上脏的人!”
  手岛佑郎也是一笑:“错!那个被弄脏的人看到身上干净的人,认为自己一定也是干净的,而干净的人看到脏人,认为自己可能和他一样脏,所以是干净的人要去洗澡。”
  第二个问题:他们后来又掉进了那个大烟囱,情况和上次一样,哪一个会去澡堂?
  听众皱了皱眉:“这还用说吗,是那个干净的人!”
  手岛佑郎还是一笑:“又错了!干净的人上一次洗澡时发现自己并不脏,而那个脏人则明白了干净的人为什么要去洗澡,所以这次脏人去了。”
  第三个问题:他们再一次掉进大烟囱,去洗澡的是哪一个?
  听众这次谨慎多了,支吾到:“这?是那个脏人。不,是那个干净的人!”
  手岛佑郎大笑:“你还是错了!你见过两个人一起掉进同一个烟囱,结果一个干净、一个脏的事情吗?”
  犹太人从商的英名如此享誉世界,不可不说其反复逆向的换位智慧已经臻至进境。
  方位逆向,交换的可能只是物理的位置,获得的却是不可逆的、宝贵的时间。
  人与人在思维上的方位逆向,在生活中更能体现出达观机智的精神以及幽默的效果。
  有一家人决定搬进城里,于是去找房子。全家三口,两个夫妻和一个5岁的孩子。他们跑了一整天,直到傍晚,才好不容易看到一张公寓出租的广告。他们赶紧跑去。房子出乎意料的好。于是,夫妻俩前去敲门询问。这时温和的房东出来,对三位客人从上到下地打量了一番。
  丈夫鼓起勇气问到:“这房屋出租吗?”
  房东遗憾地说:“啊,实在对不起,我们公寓不招有孩子的住户。”
  夫妻俩听了,一时不知如何是好。默默半晌,走开了。
  那5岁的孩子,把事情的经过从头到尾看在眼里。那可爱的心灵在想:真的就没有办法了吗?
  忽然,他跑了回去,那红叶般的小手又去敲房东的门。
  这是,丈夫和妻子已走出5米来远,都回头望着。
  门开了,房东又出来了。只见孩子精神抖擞地说:……
  房东听后,高声笑了起来,决定把房子租给他们住。
  你知道这可爱的孩子说了什么吗?
  孩子说:“爷爷,这房子我租了。我没有孩子,只带着两个大人。”
  同一个意思同一群人,但是“两个带着孩子的大人”和“一个带着两个大人的孩子”这样简单的逆向表述,竟然在简单的语序换位中应合了不合理的要求。这个聪慧的孩子巧用“方位逆向”为自己带来了幸福。
   。。

思维偏移,突破性发现的好方法
思维阻滞现象常常是因为思考过于专注在某一特定焦点和既定的轨迹上,那么,要想获得突破性发现,最好的办法就是——思维偏移,即从主流方向稍作偏移,以寻找新的出路。
  一个非常有启发的故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建筑业大发展,导致泥瓦工人一时供不应求,每天工资涨到15美元。一个叫麦克的人看到许多“征泥瓦工”的广告,但他却不去应征,而是去报社登了一条“你也能成为泥瓦工”的广告,打算培训泥瓦工。他租了一间门面,请了师傅,教材是1500块砖和少量砾石。那些想每天挣15美元的工人蜂拥而至,使麦克很快获得了3000美元的纯利,相当于他自己去当泥瓦工200天的收入。他独特的思维方式使他迈进了管理者阶层。
  当所有的思考都涌向某一方向时,最聪明的头脑是:清醒地反思一下,看看还有没有别的思路。因为挣钱更需要的是独特的智慧而不是简单的随大流。
  一个有趣的例子是:村里号召一起开山,大家都把石块砸成石子运到路边,卖给建房的人;有一个小伙子却直接把石块运到码头,卖给杭州的花鸟商人,因为这儿的石头都是奇形怪状的。3年后,小伙子成了村上第一个盖起瓦房的人。
  后来,上级规定不许开山,只许种树,于是这儿成了果园。村民们把堆积如山的梨子成筐地运往北京和上海,然后再发往韩国和日本。因为这儿的梨汁浓肉脆。曾卖过石头的那个小伙子卖掉果树,开始种柳。因为他发现,来这儿的商客不愁挑不到好梨子,只愁买不到盛梨子的筐。5年后,他成为第一个在城里买房子的人。
  这是一个的象征,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部分地方先富起来了,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靠什么?除了改革开放的政策和时代的机遇外,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赶了早、赶了巧,想人所未想,发人所未发。20多年来,中国大地上一部部可歌可泣的创业史高度浓缩地重演了人类两千年“荜路褴褛以启山林”的创业史, 同时也印证了发展、致富的共同规律——创新。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换轨思维,既是一种工具,又是一种境界
换一种说法,就是另辟蹊径。从思维方式上分析,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偏离主流轨道,寻找新的突破口。
  换轨思维是一种工具,但同时又是一种境界,具有普遍的文化价值。
  下面这道国外课堂上的例题具有一定的象征性,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而言,结论可能不一样:
  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某人驾车在乡村公路上驶过,这时,他看见有3个人正在路边焦急地等着搭便车:一个是患了重病的老太太,一个是救过自己命的医生,一个是自己心仪已久的漂亮女郎,而此车只能搭载一人,问,第一个应该搭载谁?
  有趣的是,在国外学习的一些中国留学生对于这道题目,往往很难下结论。因为在他们面前,第一反应是文化性的,即在国内多年“先人后己”教育下的结论——“无私”, 然后才是两难的伦理选择:先救病人还是先救医生?至于漂亮女郎,表面上只能放到最后选择,因为这符合我们的伦理秩序。
  然而,有些国外学生竟然做出了这种巧妙的回答:把车钥匙交给医生,让他送老太太去医院,自己则陪漂亮女郎一起在风雨中前行。
  这则故事从表面看,是一个能否脱出思维陷阱的智慧问题,但往深里想,则是一个文化背景的问题,不同的文化和伦理轨道决定了不同的思维路径。
  因此,实际上应当在包括文化、宗教、艺术、伦理等一切领域导入换轨思维。在这一点上,美国影片《垂直极限》让我们陷入思考。
  在登山中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一根登山绳将几个登山者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登山绳固定在山岩上的一端,由于各种原因而不堪重负开始松动,这时登山者面临着两种选择:或者牺牲最下面的一个登山者而保存大多数,或者全体同归于尽。不言而喻,如果位于最下面的一个登山者主动割断绳索,他的选择是崇高的,他以自己的牺牲保存了他的同伴;但如果这根绳索是由别人割断的,我们如何对他作出道德判断呢?
  《垂》片中就出现了这种情况,在一根格格作响的登山绳上依次索着女儿、儿子和父亲。虽然割断绳索的命令是父亲作出的,虽然儿子在割断绳索前犹豫良久,但绳子毕竟是他割断的。他内疚一生,从此不再登山。而他的妹妹却选择了另一种方式表达这种内疚:继承父亲未尽的事业,以求与父亲心灵的亲近与负疚感的减轻。当然,影片后来又让妹妹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即多数人冒险救少数人。这就又引出了伦理困惑:什么是崇高?什么是正当?什么情况下符合利益最大化?
  毫无疑问,这类问题一定要放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上才有分析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关键还是轨道,什么样的时空背景,就有什么样的伦理轨道,思维永远不能钉死在某一点上。
   txt小说上传分享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