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解释两个名词。禘:古代天子祭祀远祖的典礼,五年举行一次,很隆重;灌:祭祀开始时的一个项目,包括煮香草、酿酒等,以献于神主之前。
很复杂。
我们简单解释一下吧。大概因为在鲁国举行这样的大祭,有不合礼的地方,孔子说:“当禘祭典礼进入到‘灌’的程序之后,我连看也不想看了。”
呵,在闹情绪嘛。
八佾第三 3。11
或huò问wèn禘dì之zhī说shuō。子zǐ曰yuē:“不bù知zhī也yě。知zhī其qí说shuō者zhě之zhī于yú天tiān下xià也yě,其qí如rú示shì诸zhū斯sī乎hū?”指zhǐ其qí掌zhǎnɡ。
正因为禘祭的礼仪众说纷纭,把许多人弄迷糊了;有人来问孔子关于禘祭的说法。孔子说:“我不知道……”
不是不知道,听他的口气,心里还是不满。
他接着说:“……知道禘祭说法的人对于治理天下之事,就像摆在手掌心一样。”说完,指了指自己的手掌心。
了如指掌的意思?
差不多。示,同“置”,摆放的意思——他是在感叹,现在已没有
人知道禘祭对于治理天下的意义啦。
八佾第三 3。12
祭jì如rú在zài,祭jì神shén如rú神shén在zài。子zǐ曰yuē:“吾wú不bú与yù祭jì,如rú不bú祭jì。”
孔子参加祭祀典礼时的神态,被弟子们记录了下来——“祭祀祖先时,就好像祖先真在眼前一样;祭祀山川之神时,也好像山川之神就在眼前一样。”
孔子是个很虔诚的人。
孔子说:“如果我不能亲自参与祭祀,还不如不祭祀。”
这是什么意思?
也许当时一些领导,喜欢请别人代表自己参加祭祀活动,所以孔子才这样表明自己的态度:像祭祀这样严肃的仪式,宁愿不去,我也不会请别人代表。
不但虔诚,还挺较真。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八佾第三 3。13
王Wánɡ孙sūn贾jiǎ问wèn曰yuē:“‘与yǔ其qí媚mèi于yú奥ào,宁nìnɡ媚mèi于yú灶zào。’何hé谓wèi也yě?”子zǐ曰yuē:“不bù然rán,获huò罪zuì于yú天tiān,无wú所suǒ祷dǎo也yě。”
事情发生在卫国……
怎么突然转到了卫国去了?
你知道,孔子在他五十多岁那会儿,辞职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生涯。这周游列国的第一站,就是卫国。在十四年的流亡生涯中,他进进出出卫国好多次。那国君卫灵公,虽说人比较昏庸,待孔子却不薄,经常召见他并请教一些问题。可这个国家的宫廷和政府内部,矛盾重重,极其复杂,这不,王孙贾来了……
王孙贾是谁?
王孙贾是卫国大夫,军队的统帅,属于实权人物。那天,他问了孔子一个奇怪的问题:“‘与其讨好房屋西南角的神,宁可讨好灶神,’请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奥,就是房屋西南角的神?
奥是房屋的西南角,古人认为一家之主神就住在那儿;灶是灶神,做饭地方的神。
王孙贾是说,与其讨好一家之主神,不如讨好灶神?蛮奇怪的问题。
孔子听了心里“咯噔”一下,听话听声锣鼓听音,他的意思是不是说:你孔子与其讨好一国之君卫灵公,还不如讨好我掌握实权的王孙贾呀?
听起来像是这么回事——看来那卫国和鲁国差不多,国君的权力都有限啊。
这孔子你不要看他是个知识分子,对政治还蛮敏感。他没有正面回答王孙贾的问题,而是话中有话地对他说:“此言差矣!如果我孔丘得罪了上天,不要说奥神灶神,到时候连祈祷的方向也没有啦。”
也在打哑谜吗?
孔子的意思大概是,我只按照上天的意旨行事,并不曾想要讨好谁。
哦,是强调自己的公正——脾气也挺倔的。
孔子是个太讲求原则的人,说到底,还是一个知识分子。不过这段话后人也有各种各样的解释,我们以后有空再深究吧。
八佾第三 3。14
子zǐ曰yuē:“周Zhōu监jiàn
○鉴于yú二èr代dài,郁yù郁yù乎hū文wén哉zāi!吾wú从cónɡ周Zhōu。”
●[小知识·周礼]周朝初年由周公等人创制的典章和礼仪制度,也泛指当时的政
治、文化制度。据说周朝初年一切依礼而行,文化昌盛,社会秩序井然。
二代,指周朝之前的夏、商两个朝代。孔子说:“周朝的礼乐文化,是借鉴夏、商二代建立起来的,所以才这样丰富而有文采啊!如果要我选择,我选择周朝。”
一直听孔子在讲礼,这个礼,究竟是些什么呀?
礼就是文化……
废话嘛!
我还没说完呢——礼的范围包罗万象,从祖先祭祀、加冠、婚丧嫁娶,到请安问候、宴饮酬唱,加上音乐、服饰、表示敬意的肢体语言等等,统统都有一定的规矩,有许多,一直
延续到现在……
周朝的礼乐,真有孔子说得那么好?
因为它吸收了夏、商两代的文化,加以融会贯通,又增添了周朝初年许多富有人文色彩的成分,自然显得更加丰富了。什么时候我们到博物馆去看看,那里有夏朝、殷商的文物,也有周朝的文物……
哦,我记得,在博物馆看到过,有陶器、青铜器,包括什么礼器呀、乐器呀,只是没有特别去辨别朝代间的区别。
下次再去,可能会有点新感觉,看看周朝的文物到底是不是“郁郁乎文哉”。从一个时代的器物里,可以感受一个时代的文化。
八佾第三 3。15
子zǐ入rù大tài○太庙miào,每měi事shì问wèn。或huò曰yuē:“孰shú谓wèi鄹Zōu人rén之zhī子zǐ知zhī礼lǐ乎hū?入rù大tài○太庙miào,每měi事shì问wèn。”子zǐ闻wén之zhī,曰yuē:“是shì礼lǐ也yě。”
●[人物介绍·周公]姓名:姬旦。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曾协助武王灭商。武王死后,由其摄政,辅佐年幼的周成王,平定叛乱,分封诸侯。
太庙,就是鲁国祭祀周公的庙。
周公,就是孔子非常仰慕的人物?
那当然。孔子年轻时,曾经有一度担任太庙的助祭,这里记载的是——孔子进到太庙,什么都要问……
他问什么?
我怎么知道——大概是问:这件礼器叫什么?那边演奏的是哪支曲子?
他什么都不懂吗?
孔子从小就对周礼感兴趣,也很钻研,早已名声在外。所以有人就说了:“谁说鄹人的那个儿子懂得礼啊,到太庙来,什么都要向人请教。”鄹人:指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曾在鄹邑当大夫,孔子就生在那里。
是呀,既然你对周礼那么熟悉,为什么一进太庙,还要东问西问?
孔子听到人家的议论,就说:“这正是礼呀。”
他的意思是,事事向人请教,这本身就是礼——看来孔子不是不懂,而是明知故问,这,是不是有点虚伪?
他大概觉得,太庙不是一个表现自己能耐的地方,应该谨慎谦虚,尊重前辈……
可是,比如说,我对老师很尊重,我到老师的办公室,是不是也要把知道的东西再问一遍——指指地球仪,老师,这是什么?指指办公桌,老师,这又是什么?
你这是抬杠呀……
。。
八佾第三 3。16
子zǐ曰yuē:“射shè不bù主zhǔ皮pí,为wèi力lì不bù同tónɡ科kē,古ɡǔ之zhī道dào也yě。”
词语解释:射,演习射礼的射箭比赛。皮,指皮做的箭靶。同科,就是同等。
又在说射箭比赛了,看来这是当年很时尚的运动……
孔子说:“比赛射箭,并不以射穿箭靶为主,因为各人的力气不同,这是古代就有的道理啊。”
他们不可以像拳击比赛那样分轻量级、重量级吗?
关键不在这里。孔子所说的射箭,不是军射,而是演习礼乐时的礼射,讲究的是仪态、气度,所以只要射中靶心,点到为止就可以了。
讲的还是君子之争的道理吧?
嗯,不是那种你争我夺、非得战而胜之的竞争。
八佾第三 3。17
子Zǐ贡ɡònɡ欲yù去qù告ɡào朔shuò之zhī饩xì羊yánɡ。子zǐ曰yuē:“赐Cì也yě!尔ěr爱ài其qí羊yánɡ,我wǒ爱ài其qí礼lǐ。”
告朔之饩羊是什么?
朔是每月的初一。按照周礼,每月初一国君祭祀祖庙,称为“告朔”;告朔之时,须要宰杀一只活羊用以祭祀,杀而不烹叫“饩”。
子贡是不是希望把那只可怜的羊给放了?
据说当时,鲁国国君已经很久不举行告朔仪式了,但祖庙里每逢告朔日,还是按惯例宰杀一只活羊,子贡大概觉得既然祭礼已经名存实亡,羊也挺无辜的……
我也觉得。
可孔子不这么认为。这里记载说——子贡准备免去用于告朔之祭的活羊。孔子说:“赐啊,你可惜那只羊,我可惜那‘告朔’之礼啊!”
唉,这孔子,也太重礼了。
对孔子来说,如果连那只羊也不杀,那告朔之礼真
的就废了——现在,至少还有个精神寄托吧。
八佾第三 3。18
子zǐ曰yuē:“事shì君jūn尽jìn礼lǐ,人rén以yǐ为wéi谄chǎn也yě。”
你们丁老师常常叫你帮她做点事是吗?
是啊,什么誊写分数啊,打打字啊。
你做起来卖力不卖力?
当然啦,帮班主任做事,总要尽力吧,再说她也是看得起我呀。
是不是会有小朋友觉得你这样卖力,是拍丁老师马屁啊?
哦,对了,上次胡菲和我说,是有人在背后这样讲过我,当时我就很气,不过想想自己又没做错什么……怎么,孔子也碰到这种情况?
有可能吧。你看他怎么说:“尽心尽力按照礼节侍奉国君,人
家会以为是献媚。”
呵呵,他也觉得冤枉,我们的心情一样啊。
不过这也不必去管它,身正不怕影歪,该怎么做就怎么做……
是啊,又不是为了达到别的什么目的。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呵呵,你倒会活学活用啊。
。。
八佾第三 3。19
定Dìnɡ公ɡōnɡ问wèn:“君jūn使shǐ臣chén,臣chén事shì君jūn,如rú之zhī何hé?”孔Kǒnɡ子zǐ对duì曰yuē:“君jūn使shǐ臣chén以yǐ礼lǐ,臣chén事shì君jūn以yǐ忠zhōnɡ。”
鲁定公,就是鲁哀公的前任国君。孔子在鲁国担任中都宰、司空、大司寇等职,就在他的任内……
孔子不得已辞职不干,郁闷地离开鲁国,也在他任内吧?
是的,不过这是后话——这里说的是孔子担任官职期间,有一天,定公召见孔子,问:“国君使唤大臣,大臣事奉国君,该怎么做呀?”
我想,这定公一定被什么孟孙、叔孙、季孙三家搞得挺郁闷的,他总在想,这君臣关系到底应该怎么弄啊。
想当初,定公的哥哥鲁昭公,因为与三家的矛盾公开化了,结果你知道怎么样——结果大家兵戎相见,鲁昭公的兵马一败涂地,昭公本人也逃到了齐国……
啊,斗争还很激烈!
所以,作为昭公的弟弟,定公一定是心有余悸。你看他问孔子,一个用“使”字,一个用“事”字,多少也表达了心中的郁闷:我现在“使”不动他们了,他们也不“事”我
了——你说说孔子是怎么回答的?
孔子回答说:“国君应该按照礼来使用大臣,大臣应该尽忠心以事奉国君。”
按照我们倒过来读《论语》的方法,这句话的背景就是……
定公没有按照礼来使用季氏他们,季氏他们对定公也不够忠心。
是啊。至于孔子的要求,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种是并列结构,君按照君的规矩使用臣,臣按照臣的规矩事奉君,大家各尽其职;另一种是因果关系:如果君使臣以礼,
那么臣就会事君以忠……
就是说,君使臣如果不讲礼,那也不要怪为臣的不忠了,是吗?
是啊,你觉得两种解释哪一种对啊?
感觉上,孔子大概会倾向第一种,他不大能容忍臣子对国君不忠,哪怕国君不好,也要忠;对国君,他虽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