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样的员工,教育、改造起来确实很困难。所以,果断放弃(辞退)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否则,就会像鸡肋一样,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搞得大家都别扭。
但是,这样的员工往往天赋极佳,他们的问题不是笨,而是懒。正因为不笨,所以总想耍小聪明,走捷径,因此总是处于一种眼高手低的状态。这种员工一旦改造过来,他们的天赋就会集中爆发出来,反而很容易登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所以,对这样的员工施行教育与改造,尽管困难重重,但有时也值得一试。
从我的小小经验来说,这里主要有两个重点:
其一,与其一块儿教育,不如单独开药方。
其实,对于这种刺儿头员工,开会说事儿,或其他任何上大课的做法都是行不通的。因为他们根本就不会吃这一套。而且,这些刺儿头往往个性极为鲜明,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一刀切式的教育方式也未必真正管用。所以,与其白费力气,不如另辟蹊径。我们的管理者可以借鉴医生的做法,为他们每个人单独设立一个病历本,上边详细记录他们每个人不同的症状,并通过一定时间的磨合与摸索,找出针对这些病状的药方。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公司业务部门的小李,为了偷懒竟然回避接待客户。他总是借上厕所或给其他部门帮忙之类的理由在应该自己接待客户的时间里溜之大吉。他的部门经理小赵非常生气,总是在部门会议上批评他。但无论小赵怎么批评、教育,小李的这个毛病就是不见丝毫好转,令小赵头痛不已。经过我点拨,小赵放弃了收效不佳的批评、教育的方法。他通过仔细观察和思考,找到了治小李的绝招——只要小李一失踪,小赵就会立刻打电话给他,如果得到的回答是在厕所,小赵就会直奔厕所并在门口等他;如果得到其他的答复,小赵也会立刻奔赴现场予以当场确认。这下小李没辙了,只好乖乖地回来接待他的客户。
从这个小事例当中可以看出,其实只要你肯动脑筋、想办法,总会找到专治这些员工某种特殊病症的独门药方。这样一来,即便那些刺儿头是孙悟空,也注定飞不出你这如来佛的手掌心了。
其二,治疗这些刺儿头员工的懒病,需要你付出极大的耐心。
这些刺儿头之所以蒸不熟,煮不烂,其实就是想和你比比耐心。而且他们十分清楚你不是对手,迟早会放弃。所以,对付这种人,就得以恶治恶——他们赖,你得比他们更赖,看谁撑的时间久。只要你咬紧牙关坚持住,让这些刺儿头真正怕了你,不愁制不服他们。
我一向认为,往往一些笨办法,其实倒是最省心,效率最高的办法。一刀切、眉毛胡子一把抓式的管理固然表面看来十分痛快,好像极有效率似的,但只要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流于了形式,其实结果就是零。而对于零的不停重复与积累才是最累人的事儿。与其这样,不如一个一个来,哪怕一个月只解决一个员工的问题,一年下来就可以搞定十二个员工,这也是了不起的成就。总比瞎忙活了一年,员工还在原地踏步,甚至向下出溜强。
这就是一大于零的道理。这个道理尽管朴实无华,但却威力无比。
正文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一句话,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终极含义就是——拒绝零。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说的是,饭得一口一口吃,路得一步一步走,凡事都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达到最后的目标。
但在现实生活中,完美主义者可谓多矣!——这事儿条件不具备不如不干!要不就不干,干就干到最好!
这种想法对不对?当然对!有气魄!有个性!
但是,也有一个很大的陷阱在。条件不具备的事儿、有可能干不到最好的事儿,是不是就不用干了(或是,还是以不干为好)?
答案是否定的。理由也很充分。尽管要不就不干,干就干好是一句豪气冲天的壮语,但现实生活中也给很多懒人提供了逃避做事的避风港——一年来什么都没干,不是因为我懒,而是因为我没有百分之百干好的把握,因为要不就不干,干就干到最好是我的信仰,所以干脆什么都没干。听到这句话,还能大赞其有个性、有原则的人,不是脑袋进水了,恐怕就是脑袋让门挤坏了。
如果用100这个数字来表示一件事情的完美度,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能做到100的事情其实真的很少(无论是多么完美主义的人都很难做到,或至少很难经常性地做到)。但日子总要一天一天过,事情总要一件一件做。因此,只要不是0就绝对值得一做。哪怕只有1,做100次也就可以达到100(同样地,哪怕每次只有0。1,做1000次也就有了100)。但如果你因为不是100而放弃100次做的尝试,同时嘲笑那个每次只能做到1的人的话,可能当人家已经达到100的时候,你仍然是0。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很有可能当你终于碰到一件你认为可以做到100的事时,真做下来,结果却并不一定尽人意,可能会远远少于100,甚至反而有可能是0,那你可真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变成彻头彻尾的竹篮打水了。这种结果才真正堪称贻笑大方。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虽然绝对接受不了0这种结果(因为零就意味着什么都不做,没有任何生产性与建设性,纯粹意味着生命的浪费),但是可以接受负数。因为负数起码意味着你做了,只不过不成功而已。但没关系,你的收获不会是零,因为你至少收获了经验与智慧,它们能确保你下一次的成功。
说一千道一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终极含义就是:拒绝零。
正文 “抓细节”与“找茬儿”
对细节紧抓不放并不是故意找茬儿,而是为了防止推倒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牌。
我们常说细节重要甚至细节压倒一切这样的话,但真正明白其真实含义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细节重要这句话已经和顾客是上帝这句话一样,成为了中国经济界最为著名的,也是最为经典的两句废话(也许是两句笑话?)——是个人嘴上都挂着,但没人真把它当回事儿。(罪过罪过!也许真有一千万分之一的人把这两句话当成事儿了也说不定?世界上也许真有这样的怪物?)
比如说,前两天,销售部的几位美女就向公司领导提出了抗议——公司要求每个员工都要按照标准着工装,女员工要按照标准把头发扎起来并戴上头花——太过分了,连扎不扎头发都要管!这是我们的自由,我们也有选择自己爱好的权利!
不好意思,我想回您一句:公司的要求还有很多,比如不许戴耳环、不许化浓妆等等,是不是也妨碍到了您的权利?公司禁止穿牛仔裤上班是否也妨碍了您显露身材的权利?或者说,如果您真的是身材曼妙,觉得只有比基尼最能展示您美好身段儿的话,是不是公司也应该允许您穿比基尼来上班?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制度。相信只要不是太过分(比如某家公司的制度不近人情到了触犯法律的程度),国家一般都不会过问的(这点儿事还要麻烦国家本身就是一种罪过)。你不接受可以选择放弃这家公司,而没有权利让这家公司放弃它的制度。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这里面就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细节与找茬儿的关系问题。
我们的很多员工(比如说前面提到的几位女员工)都认为公司制定并执行这些关乎细节的制度,简直就是找茬儿,因为它毫无用处——扎不扎头发和做好工作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工作做好了不就完了吗,你管我扎不扎头发呢?)此言乍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仔细琢磨一下就会感到漏洞百出——不扎头发真的就能做好工作吗?不尽然吧?我今天允许你不扎头发来上班,恐怕明天你就会觉得工装也碍事儿,不如穿便装;后天就敢戴个大耳环来上班;大后天也许就真敢只穿件儿比基尼现身了,那时恐怕就很难保证你能很好地工作了。当然,我承认我的例子有些夸张。我只是想说明一点,抓细节,真的不是为了找茬儿,而是因为如果我们轻易地放掉了一些细节,惰性与惯性就会悄悄地侵蚀我们的意识,往往会令我们不仅仅止步于此,其他的环节也会不断地沦陷,直到整体变得一团糟为止。这就是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道理。所以,如果我们想始终保持适度的紧张感,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以达成高效率的工作流程的话,就一定要从抓细节开始着手。
简单点儿说,就是说如果你开始忽略掉第一个细节的话,其他的环节也会相应地以骨牌效应般的速度迅速地崩溃,最终导致整个局面的彻底混乱;反之,如果你想挽回混乱的局面,也要从一个一个地抓细节开始,重整河山。这就好像是用双手抓沙子,如果你的手指缝闭得不紧,沙子就会一点一点地漏掉,最终让你两手空空;而只有紧闭十指,一粒沙子都不漏,最终才能满载而归、修成正果。这就是抓细节的道理。
相信我,天底下没有真正喜欢找茬儿的人,除非他脑子进水了。抓细节自有它的道理。
正文 “钓鱼”与“捞鱼”
天底下所有行业的业务人员都可大致被分为两派——钓鱼派与捞鱼派。而且,会钓鱼固然好,但千万不可扔掉手中的渔网。
无论是卖//auto。ifeng。/
汽车、卖房子还是卖游艇、卖直升飞机,天底下搞业务的人都各有自己的一套业务理论与业务风格。
但是,无论天下业务人才的理论与风格如何千奇百怪,基本上都逃不脱两个门派——钓鱼派与捞鱼派。
拿我所在的汽车销售业界的业务人员来说,那些凭经验、凭感觉、凭嗅觉成交的销售人员,我称之为钓鱼派;而那些凭细心、凭勤奋、凭韧劲儿成交的销售人员,我称之为捞鱼派。
顾名思义,钓鱼使用的工具是鱼钩,它需要的是技巧,发的是巧力;捞鱼使用的工具是渔网,它需要的是勤奋与耐心,发的是蛮力。钓鱼派与捞鱼派各有长短——钓鱼派以老业务人员居多,他们嗅觉灵敏,技艺高超,因此具备成交快的特点。但是,这一派的人也同时因为小聪明太多,而容易放弃来之不易的客户信息,漏掉大量宝贵的销售机会;反之,捞鱼派以新人居多,他们因为初来乍到,技术还不熟练,知识还不丰富,反应还不灵敏,因此,他们存在着成交慢的缺点。但是,正因如此,他们不会投机取巧,而是老老实实、兢兢业业、克丁克卯,所以他们总是对所有的客户信息都一视同仁,从不轻易放弃任何一个销售机会。
相对于钓鱼派的巧力,我还是倾向于欣赏捞鱼派的蛮力。因为在现实世界中,捞鱼派的业绩远比钓鱼派稳定,他们可以始终如一地确保自己的业绩在公司中处于中上游的位置,令管理者放心。而钓鱼派则不然,他们的业绩总是大起大落,时而跃上巅峰,时而跌落谷底,令管理者又爱又恨,揪心不已。
但是,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道理很简单,钓鱼派用的是鱼竿,所以他们只能凭借自己的经验、技术与感觉钓。然而,无论一个人的经验与技术有多好,感觉有多准确,只要你手里攥的是鱼竿,就意味着你选择了小概率事件,除非你是鱼肚子里的蛔虫,否则你的判断永远不可能那么准确。而且退一步讲,就算你神机妙算,撞上了一个大鱼群——不好意思,由于你手里握的是鱼竿而不是渔网,你也只能钓上来一条鱼,然后眼巴巴地看着其他的大队人马从你眼皮底下逃走,也只有干瞪眼的份儿。这就容易解释为什么钓鱼派总是饥一顿饱一顿的道理。与此相反,捞鱼派由于使用的工具是渔网,所以就算他们完全不知道哪里有鱼,他们只要不停地下网,总会有所收获——大不了使尽吃奶的力气拖上来的渔网里充斥着大量的砖头和石块,也总会捞上来几条小鱼,运气好了,也许还会有一些小螃蟹、小虾米之类的额外收获呢!这就是为什么捞鱼派虽说永远当不了第一,但也永远饿不死的原因所在。
或者,再举一个更为我们所熟悉的例子。每个人上学的时候都要应付考试。考场上总会见到这样的现象——那些聪明的学生总是三下五除二快速答完试卷,第一个走出考场。他们虽说也能取得不错的成绩,但是却鲜有满分的情况发生。相反,那些笨学生总是最后一个交卷儿,他们不把卷子写满,甚至是恨不得把空白地儿都填满字前绝不走出考场。但有意思的是,满分试卷总是从这些学生中产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