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果惊魂 作者:[美] 迈克尔·克莱顿》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刚果惊魂 作者:[美] 迈克尔·克莱顿- 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些信念是非常古老的。长期以来基加尼人对威胁已形成了一种反应模式:吃掉对方。1890年,他们在北方闹事。这事发生在外国人首次携带火器进入这个国家,把猎物都吓跑了之后。在1961年内战期间,由于饥饿,他们曾攻击和猎食过其他部落。
  “他们为什么现在还吃人呢?”埃利奥特问芒罗。
  “他们要求狩猎的权利,”芒罗说,“尽管金沙萨官方反对。”
  午后不久,考察队登上了一座小山丘,从这里可以眺望身后南部的山谷。他们看见远处浓烟滚滚、火舌直窜,并听到地对空导弹沉闷的爆炸声。直升机像机器秃鹫疯狂地射杀。
  “那是基加尼人的村落,”芒罗回过头,摇摇头说,“他们没有指望了,因为直升机上的人和地面部队都是阿巴维部落人,他们是基加尼人的老对头了。”
  20世纪的世界不能再容忍吃人的信念。实际上,远在2000英里之外的金沙萨政府已决定彻底结束其境内这一令人尴尬的食人局面。6月,扎伊尔政府派遣了一支5000人的武装部队,6架能发射火箭的美式UH—2直升机和10辆装甲运兵车,前来镇压基加尼人的叛乱。司令官恩戈·穆古鲁将军对于给他下达的命令不抱幻想。他明白金沙萨要他彻底消灭基加尼部落。他打算不辱使命。
  在这一天后来的时间里,他们不断听到远处传来的迫击炮和火箭弹的爆炸声。这些现代化的武器和基加尼人所持的弓箭形成鲜明对比。罗斯说这是件令人悲哀的事,但芒罗说这是不可避免的。
  “生活的目的,”芒罗说,“是为了生存。看看自然界的动物吧——它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生存。它才不管什么信念和思想哩。任何动物的行为一旦脱离其存在的现实,它就会灭绝。基加尼人还不懂得,时代已经变了,他们的信仰已经行不通了。他们行将灭亡”
  “或许还有比生存更高的真理吧。”罗斯说道。
  “没有。”芒罗答道。
  他们看到了另外几伙基加尼人,不过通常都是远在几英里之外。到那天傍晚,他们越过莫卢迪峡谷上那摇摇晃晃的木桥后,芒罗宣布说他们现在已走出基加尼人的领地,至少眼下是安全了。

  3.莫卢迪营地

  在“和风之地”莫卢迪上方一块高高的开阔地上,芒罗用斯瓦希里语大声发布命令,卡希加手下的脚夫们开始卸下行装。卡伦·罗斯看了看手表问道:“我们就在这儿歇脚?”
  “是的。”芒罗说道。
  “可是现在才5点,离天黑还有两个钟头呢。”
  “我们就在这儿歇脚了,”芒罗说道。莫卢迪海拔1500英尺,再走两小时,他们就将进入下面的热带雨林。“这儿要凉爽得多,也舒适得多。”
  罗斯说舒适与否她不在乎。
  “你会在乎的,”芒罗说道。
  为了最有效地利用时间,芒罗想尽可能地避开热带雨林。在丛林中行进不仅很慢而且很不舒服。这样还可以不必去学会怎样对付泥泞、蚂蟥和热病。
  卡希加用斯瓦希里语跟芒罗说了几句话,芒罗转身对着罗斯说:“卡希加问帐篷怎么支。”
  卡希加伸出的手上托着一个银灰色的有褶皱的纤维球;其他脚夫也正犯难,他们在行装中翻找着帐篷杆,但是一根也没有找到。
  地球资源技术服务公司的露营帐篷是1977年由国家航空航天局的一个小组按照合同要求设计的,因为他们认识到:野外考察队的装备自18世纪以来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公司方面说“为现代探险活动进行装备设计的工作早就该进行了”,它要求所设计的新型考察装备在轻便性、舒适性和使用效能方面都达到第一流水平。国家航空航天局为公司的野外考察队重新设计了从服装、靴子到宿营帐篷、炊具、食品、菜单、急救包,以及通讯系统在内的所有探险考察用的物品。
  这种重新设计的帐篷反映了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典型设计思想。该局认定帐篷的重量主要在其支撑物上。此外,单层帐篷隔热性能差。如果帐篷隔热性能好,就可以减少衣服和睡袋的重量,考察队员每天所需的热量也会下降。由于空气具有很好的隔热性能,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显然就是采用无支撑的、可充气的帐篷。国家航空航天局设计出的帐篷才6盎司重。
  罗斯用一只发出嘶嘶声的小型脚踩气泵充起了第一个帐篷。这种帐篷是由两层20密耳①银灰色聚醋树脂制作而成,活像一个闪闪发亮的有肋状支撑的匡西特活动房②。脚夫们高兴得直鼓掌。芒罗摇摇头,觉得非常有意思。卡希加拿出一个鞋盒大小的银灰色小装置。“这是什么,博士?”
  【① 金属线直径单位,等于1‰英寸。】
  【② 用瓦楞铁预制构件搭成的半圆形活动房屋。】
  “这个我们今天晚上用不着,是空调机,”罗斯说道。
  “没有这玩意儿,哪儿也别去,”芒罗说道。他仍然觉得这东西很有意思。
  罗斯瞪着他道:“研究表明,影响工作效率的首要因素是周围的温度,其次是睡眠。”
  “哦。”
  芒罗笑着朝埃利奥特看了看,只见埃利奥特正在认真观察傍晚时分雨林的景色。埃米过来拉拉他的袖子。
  女人和鼻毛人在斗,她打着手势。
  埃米从一开始就喜欢芒罗。感情是双向的。芒罗并不像大多数人那样,拍拍她的头,把她看成小毛孩子,而是本能地视她为女性。加之他曾经接触过很多大猩猩,比较了解它们的习性。虽然他不懂美国手语,但每当埃米举起胳膊时,芒罗就明白她想要他给她挠痒痒。他总是逗她玩几分钟,逗得她快活地在地上翻来滚去,直哼哼。
  但是埃米对发生矛盾总是很不开心。这不,此刻她的眉头皱起来了。“他们只是在谈话,”埃利奥特安慰她。
  她手语道:埃米想吃。
  “等一会儿。”他转过身,看见罗斯正在架设发射装置。这是一项在其他探险队员休息时罗斯每天必做的例行工作,也是一项令埃米着迷的工作。这台通过卫星把信号发送到1万英里之外的设备仅重6磅,外加一台抗电子干扰设备,重3磅。
  罗斯先啪嗒一声打开了直径5英尺的折叠式银灰色伞状天线。(埃米特别喜欢这玩意儿;每天她都要问罗斯什么时候“打开金属花”。)接着,她将天线接到发射机上,装上镉电池,然后接通反干扰器,最后再接到配有微型键盘和3英寸显示屏的微机终端上。
  这是一台非常精密的微型设备。罗斯使用的这台微机有189K内存,而且所有电路元件都是冗余的。外壳密封而且防震。甚至连键盘都阻抗运行,所以活动部件都不会卡住、进水或进尘。
  这台微机的坚固耐用程度令人难以置信。罗斯记得他们曾对它做过“野外性能试验”。在地球资源技术服务公司的停车场上,技术人员把它朝墙上摔,在水泥地上踢,将它在泥水桶里泡了一夜。凡是第二天仍然正常工作的部件就被认定为具有野外使用价值。
  现在,莫卢迪正值夕阳西下。罗斯输入密码坐标值,以锁定发往休斯敦的信号。她检测了信号强度并等待着卫星转发器把信号接通。但是六分钟过去了,显示屏上看到的依然是灰色的静电干扰,以及偶尔出现的彩色脉冲。这就是说有人正用“交响乐”干扰他们。
  在地球资源技术服务公司所使用的俚语中,最低层次的电子干扰被称为“大号”。这种干扰,犹如邻居的孩子练习吹大号一样,只是烦人而已。它出现在有限的频率上,往往是随机的或偶然的,所发出的信号一般可以克服这种干扰。第二个层次的干扰被称为“弦乐四重奏”,是对多个频率进行的有序的干扰。第三个层次的干扰被称为“大乐队”,电子音乐覆盖了更宽的频率范围。最严重的被称为“交响乐”,是覆盖整个发射频率的干扰。
  罗斯现在正遭受“交响乐”的干扰。要突破干扰就必须与休斯敦进行协调——这一点她无法安排——不过地球资源技术服务公司还有几个预设的通联方法。她对这些方法—一作了尝试,终于用一种叫做“间隙编码”的技术突破了干扰。(间隙编码运用的是这样的原理:密度再大的音乐也会出现持续几个微秒的间断或间隙,所以可以监测干扰信号,确定其间隙规律,然后,在其间断期突然发射信号。)
  罗斯满意地看到小小的显示屏上出现了一张多彩图像——这是他们在刚果的方位图。她输入野外方位锁定信号,屏幕一闪,出现一排专为小屏幕设计的压缩文字:现场时间一方位核对;请确认地方时,1979年6月17日18时04分。她确认他们所处的地方正好刚过下午6点。当他们的现场时间一方位与公司电脑在他们出发之前进行的模拟对照后,屏幕上的线条立即拼凑起来生成一幅图像。
  罗斯对坏消息已有所准备。她心算了一下,他们已落后预定时间约70多个小时,落后欧日财团也有大约20多个小时了。
  他们原计划在6月7日下午2时伞降在穆肯科山山坡上,并于约36小时后,也就是6月19日中午前后到达津吉城。这些意味着他们到达考察现场要比欧日财团早近两天的时间。
  然而,地对空导弹的袭击迫使他们在预定空降地点以南80英里的地方跳了伞。眼前是复杂的丛林地带。乘木筏从河上走可以加快行进速度,但即使这样最少也还要三天时间才能走完80英里的路程。
  这就意味着赶在欧日财团之前到达现场已毫无指望。现在要能比他们晚24小时到达就算幸运,不要说提前48小时了。
  使她吃惊的是,屏幕上出现了这样的文字:现场时间—方位核定:—9小时04分 干得好 这就是说他们仅比预定时间落后九小时。
  “这是什么意思?”芒斯看着屏幕问道。
  结论只有一种可能。“一定有什么事影响了欧日财团的速度,”罗斯说。
  他们看见屏幕出现如下字样:欧日财团在扎伊尔戈马机场遇到法律问题飞机上发现放射性物质运气不佳。“特拉维斯已回到休斯敦工作,”罗斯说道。她可以想象,地球资源技术服务公司一定花了大价钱买通戈马机场进行栽赃。“这就是说,如果我们能把这九个小时的时间补上,我们还能赶在他们前面。”
  “我们一定能成功!”芒罗说。
  在赤道附近的落日余辉中,莫卢迪营地犹如一串耀眼的珠宝在闪闪发光——一个银灰色碟形天线,五顶银灰色圆顶帐篷,全都反射着火红的阳光。彼得·埃利奥特和埃米坐在小山顶上,眺望着在他们脚下展开的那一片热带雨林。随着夜幕降临,地面上升起轻纱般的薄雾。天越来越黑,清凉的空气中的水汽开始凝结,雨林渐渐笼罩在越来越浓的雾霭之中。 


 


第六天:利科河
 
  1979年6月18日

  1.热带雨林

  第二天早晨,他们进入了长年阴暗潮湿的刚果热带雨林。
  芒罗注意到了那卷土重来的压抑感和幽闭恐怖感,以及莫名其妙的强烈困乏感。60年代他在刚果雇佣军中干的时候,就一直尽可能地避开丛林。当时的大多数战斗都是在空旷地域上进行的——在比利时的殖民城镇上,在河流两岸,在红色土路旁。没有人愿意在丛林中作战。雇佣军痛恨丛林,迷信的辛巴人也害怕丛林。当雇佣军进攻时,叛乱者常常躲进树丛,但从不深入。芒罗率领的部队也从未紧追不舍。他们只是等他们出来。
  即使在60年代,丛林也还是个不可知地带,具有把摩托化战争的技术拒之门外的魔力。芒罗觉得这是不奇怪,因为人不属于丛林。这次回到丛林他并不高兴。
  丛林对于过去从未到过热带雨林的埃利奥特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它不是他原来想象的那样。他从来没有想到丛林会如此之大——巨大的树木巍然高耸,树干粗如房舍,树根粗壮弯曲,上面长满了苦藓。在大树下的宽敞空间里走动犹如置身于又黑又暗的大教堂之中:太阳被完全遮蔽,连照相机上的曝光读数都看不清。
  丛林不像他原来想象的那么密,他们一行可以自由地穿行其间。这里的沉闷和寂静似乎独具特色—一周围除了偶尔的鸟鸣和猴叫声外,只有死一般的寂静。这里的单调也别具一格:虽然他能看见在万绿丛中有明暗之分和缠绕蔓生的藤本植物,但却几乎看不到任何花朵。偶尔见到的兰花也显得苍白,毫无生气。
  他原以为每一个转弯处都有朽木枯枝、腐叶烂草,其实并非如此。脚下的地面通常是坚实的,空气中没有异味。不过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