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说你懂职场礼仪》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别说你懂职场礼仪-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岭。很多人觉得自己刚参加工作,还年轻,所以拒绝学习职场礼仪,结果闹了许多笑话却不自知,甚至无形中得罪了人,还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怎么“死”的。
  如果你即将走上工作岗位,如果你已经参加工作,那么请检查一下自己,看自己在礼仪方面是不是已经“成年”了。如果没有,请继续学习!
  本节要点:
  礼貌是叫你要对人好,礼仪则是教你如何让对方感受到你的好。
  到一个陌生的单位去办事的时候,最好带上一包烟,烟是打破僵局的好帮手。
  你可以为了健康不抽烟,但你不能禁止别人抽烟,更不能不给人敬烟。
  有许多礼仪是我们的教科书不会讲的,但是你最好知道,因为它比任何大道理都管用!
  

不懂礼仪,你就会漏掉许多情报(1)

  说到给人敬烟,很多人恐怕会有这么一种印象:你这不是在巴结讨好人吗?或者说,你这分明是在搞潜规则。
  其实不是这样的。很多时候,礼仪是很难界定的,有中式的,有西式的,也很难说哪个一定对、哪个一定错,关键看你要学习什么。我也可以教你如何像西方人一样优雅地喝红酒,整天西装革履地打扮着,可你用得着吗?用得多吗?
  什么是礼?实用是第一位的,然后才是其他,比如优雅。
  关于礼,在《说文解字》的《释名》一篇里有这么一句话:“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换句话说,礼是做事的规范,是一个约定俗成的东西,甚至古往今来都没有多大变化,而且可以摆在明面上来,而不像潜规则那样偷偷摸摸。你符不符合“礼”,人们一眼就能看出来:“这人说话、做事好像不大得体啊!”
  在问什么叫“得体”之前,我想提醒你回想一下:礼是用来干嘛的?
  其实很简单。礼可以让我们把事情做得更加顺利,比如说我想要表达对另外一个人的敬意,通过合适的礼仪,他感受到了。又如我想要做一件事情,按照约定俗成的方式去做,对方就会按照约定俗成的方式回答我,否则人们就会说他“不得体”、“不懂事”。
  但是中国的很多礼已经变得很扭曲、很畸形了,这导致我们现在一谈起“礼”,很多人就条件反射似的想到送礼、贿赂、潜规则或者拍马屁一类的东西,这就成了实用至上,变成权术了。真正的礼不是这样的。
  还有些人会说:我已经工作几年了,怎么会不懂礼貌呢? 这样理解“礼”,也是存有误区的。比如说我刚才谈到的烟,很多女性朋友会觉得抽烟不好,就像一谈起酒,也会有不少人觉得喝酒不好一样,好像一沾烟酒,人就变“坏”了似的。你要是这么想,那你就有可能少交了许多朋友,漏掉了许多重要的信息!
  相比之下,人们对酒还是比较容易认可的,在欧洲尤其是德国,人家甚至有啤酒节,他们把啤酒称作“液体面包”。许多女性在工作后也会逐步改变自己的看法,觉得自己的男友或老公平时可以稍微喝点儿酒,只要不过量,也没什么问题。不过,她们认为烟是绝对不能抽的,有百害而无一利。
  问题在于,你真觉得抽烟的男人都不知道“吸烟有害健康”这句话吗?
  事实上,在全世界都没几个说烟好话的,当然,香烟代言人除外。美国以前拍过一部很有意思的电话,叫《感谢你吸烟》,就是讲一个香烟代言人的故事,讲他如何说烟的好话,如何游说各方人士抽烟的。不过,这也只是一个略显夸张的喜剧。可以说,绝大多数人都知道抽烟不好,但他们为什么还要抽呢?
  在我看来,烟是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日常交往中的一个润滑剂,抽烟是跟人打交道的一种方式。它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礼仪。在中国,给人递烟,就像在西方跟人握手一样稀松平常。在一些地方,见面不给人递烟,极可能被当成“没礼貌”、“不懂事”,尤其是在对方知道你有抽烟的情况下。
  我以前也不抽烟,但是参加工作之后就开始抽了,不过,不需要应酬的时候通常也不抽。为了抽烟这件事,以前的同事还跟我闹了个误会。
  我以前在一家文化单位上班,光编辑就有十几个,但只有我一个人抽烟。大家都知道,文科班、文科院校向来是女生居多,其实工作后也是如此,文化单位里通常是女同事占“主流”,我原先待的那家单位就这样。几个部门主任是男的,不过也不抽烟。

不懂礼仪,你就会漏掉许多情报(2)
后来发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有个同事结婚,给大家发喜糖、喜烟,发到编辑部时,那些人都不抽烟,那些男编辑、部门主任们拿着两包喜烟很是发愁,不知怎么处理才好。后来,不知哪个同事说我抽烟,提议把烟给我。这下好了,我一下子收到好几包喜烟。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更有意思了,接着又有两个同事结婚,也都发喜烟,结果这些烟又无一例外地到了我这儿。结果足足有一个月,我就光抽别人的喜烟了。
  不过,这件事也有让我郁闷的地方,后来我到别的部门去,很多人就会露出一副诧异的样子,好像抽烟是件十分见不得人的事情。有位女同事甚至说:平时看你一副文质彬彬的样子,没想到竟然是个大烟鬼,以前都不知道!
  言下之意,抽烟是件坏事,而且是件大坏事。
  其实,我也是有“苦衷”的。比如说一开始给客户递烟,人家点了,但是你不点,人家就不会再抽第二根了。哪怕你说:“我不介意的,你抽吧!”他也不会再抽了。因为抽烟就跟喝酒一样,也是要有伴儿的。有人滴酒不沾,然后请你喝酒,你觉得你会喝得痛快吗?所以你请别人抽烟,而你不烟,一下子就“见外”了,这也会无形中加深你与客户之间的隔阂。
  当然,我并不鼓励大家抽烟,只是提醒你一下,如果你需要打交道的人中有不少是抽烟的,那你最好知道有这么一回事儿。至于抽不抽,全在于你。没事的话,还是不抽为妙。
  那么,抽烟有没有好处呢?
  就拿我来说吧。因为抽烟,我跟很多搞营销的同事很熟(他们可个个都是“烟酒僧”),时间一长,我就比其他编辑知道更多的信息。有时候,我甚至比一些编辑部的编辑还了解他们业务的情况,而获知这些重要信息就是在他们深恶痛绝的抽烟行为中完成的。
  就像我之前说的,在现实生活中,抽烟只是一种润滑剂,一种交际的方式,不要把它想得太坏。通常情况是,工作累了,几个同事打声招呼:走,去外面抽根烟!然后三五个人走到走廊里,点上一根烟,闲聊三四分钟,再回到各自的岗位上继续忙活。
  整个过程时间不长,但恰恰是这三四分钟发挥了巨大的交流作用。比如说,你想了解某个数据或一些流程,你打电话到别的部门,对方可能正忙或者不方便说,但是在闲聊的时候,大家就不会有那么多戒备心理了。有时候,人家发发牢骚,说的可能就是你最为关心的事情!
  时间一长,单位就会形成一个以吸烟人群为主的交际圈子,彼此的关系比跟别的同事要好一些。如果稍加留意,你就会发现这么一个有趣的现象:一帮人正抽着烟闲聊,忽然走来一个不抽烟的同事,那大家就会不吭声,等他走过去了再说话。要是走过来的也是个抽烟的,那大家就会有说有笑地欢迎他,甚至递根烟过去。
  这表面上是抽烟,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圈子。你如果善加利用这个交际圈子,就能交到很多好朋友,也能得到许多别人无法得到的消息,至少比别人的更快、更准确。这要是放在竞争激烈的岗位上,那就太重要了!
  我知道,这跟很多人理解的礼貌不一样,但它其实也是礼仪的一部分,有时候你做不到位了,也会被视为不礼貌、不尊重人。这是你学习礼仪之前必须知道的。但是很多女性根本无视这种特殊情况,一听说男的抽烟就皱眉头,甚至声称绝不找抽烟的男朋友。问题在于,如果他做的是一个需要经常与人打交道的工作,你想让他在单位或行业里被边缘化吗?
  在职场礼仪中,这一类的问题还有很多,切不可把它们和陋习或潜规则混为一谈。对于这一部分,我要说的是,你可以不学、不做,但你最好知道,别哪天吃了亏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现在,你还会觉得抽烟只是种恶习吗?
  本节要点:
  礼是做事的规范,是一个约定俗成的东西。你符不符合“礼”,人们一眼就能看出来:“这人说话、做事好像不大得体啊!”
  有很多像抽烟一样的行为也是礼仪的一部分,有时候你做不到位了,也会被视为不礼貌、不尊重人。
  

不懂礼仪,你还将错过许多贵人(1)
说完了抽烟,再说一个职场新人容易忽略的职场问题:吃饭。
  作家出版社出过一本官场小说,叫《中国式饭局》,我很喜欢它的一句广告语:中国的饭局,关键不在“饭”而在“局”。其实,我们从语法结构来分析,也会认同这种说法:“饭局”是个偏正结构,主角是“局”字而不是“饭”字。
  但是一说到吃饭,很多职场新人容易联想到花天酒地或豪门盛宴。其实,这跟花钱多少或个人喜好无关,跟生意有关。此话怎讲?中国人有个习惯,喜欢把生意带到酒桌上来谈,有很多重要的人事决定也是在酒桌上敲定的。所以学习用餐礼仪之前,你先要摆正一个心态,明确这吃的是什么饭。碰上单位或行业有饭局了,不要再把它简单地理解成“吃饭”了,否则就别怪别人说你这人不太懂事!
  如果你坚持这么想,那么别的不说,你知道你将为此错过多少重要人物吗?
  就拿文化产业来说吧,在北京,业内经常会有一些热心人组织聚会、聚餐,甚至举办一些跨行业的沙龙,只要你愿意参加,每个月都会有好几场。它们有个共同特点,每次都会收取一两百块钱作为会议费或聚餐费。
  有一次,我和一个同行去北京的海淀区参加一个媒体圈子的聚餐。说实话,那活动办得不是很理想,很多人包括跟我同去的那个朋友都挺失望的。不过我俩失望的地方有所不同:我失望的地方是,现场去的人不多,只有三四十个,远远低于我的心理预期;而她失望的原因是,晚餐不怎么好吃,觉得交100块钱亏大了!她说:“早知道是这样的话,我就不来了。在这里,1个人要100块钱,去外面吃,3个人都吃不完。”
  因为这次聚餐是我带她过去的,所以她对我意见很大,说以后再也不参加这种“破活动”了。但是她根本没有想过,这样的活动能让她认识多少人,掌握多少信息。一方面,她总是感慨我认识的人很多,希望跟着我多学一点(这也是我带她去参加活动的原因),另一方面,却不把这种能够开拓她视野和人脉的活动当回事儿,好像我认识的人都是天上掉下来的。说句不好听的,她要是哪天想跳槽或换行了,需要借助的正是这种“破活动”呢。
  其实,这是一笔很简单的账,今天你吝惜一百块钱,少认识了很多人,明天你要请人帮忙,花的可就不是一两百块了。而且那时候明明是你请他吃饭或送他东西,他还觉得你欠了他一个人情!很简单的一笔账,可惜很多人不会算,其中包括不少已经工作三四年的了,可惜,可叹!
  看到这里,可能有些人觉得我这种想法太功利了,但我觉得事实恰恰相反。
  大家通过一个中立的组织或活动认识,先交个朋友,并不是说我今天一定要认识某个贵人,或者心里想着待会儿要奉承谁、要巴结谁。大家只是先认识一下,平时保持联系,互通有无,有了事再请人帮忙,也就不会那么强的目的性了。倒是那些平时“清心寡欲”的朋友,碰到急事了,再东问西请的,看这个认不认识某方面的人,问那个能否帮着请某人出来吃饭,“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这么做难道就不功利了?
  通过饭局来认识人或谈生意,这种习俗并不是现在才有的,其实中国从古代到现代,一直都是如此。虽然有句古诗叫“唯有饮者留其名”,但是真靠酒留下千古美名的并不多,倒是有不少饭局成了影响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不懂礼仪,你还将错过许多贵人(2)
比如说,春秋战国时期的“二桃杀三士”,讲的就是齐国宰相晏子如何在酒桌上挑拨三个勇士内斗的故事。又如著名的“渑池会盟”,秦王真是打算请赵王过来吃饭吗?不过是想变相地欺负一下赵王,让他割让赵国的城池、献出和氏璧罢了。至于项羽摆的“鸿门宴”、曹操弄的“煮酒论英雄”,就不用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