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后、赵王爷、辛家?孙将军?林易已经猜到了这一家究竟是何人了!(未完待续。。)
第一百二十五章 碰瓷
原来这正赶往益州上任的新任广汉太守正是那辛冉。
元康元年(291年),晋王朝本来是任命司马伦为征东将军,都督徐州、兖州诸军事,但是由于到了9月份,秦王司马柬死亡,于是,朝廷就把驻守关中的梁王司马肜召回洛阳为相,把赵王司马伦派往地位相对更加重要的关中地区,做征西大将军。
就在司马伦到了关中之后第二年,即元康二年,晋国就发生了全国范围的传染病;元康三年,在关中地区的弘农郡出现了严重的雪灾;在元康四年,又发生了全国范围的大饥荒。接二连三的饥荒,使得下层的牧民无法生存。同时这司马伦素庸下,无智策,所有大小事物都崇信孙秀;孙秀也只是个狡黠小才,贪淫昧利。和他所共立事者,皆邪佞之徒,惟竞荣利,无深谋远略。司马伦倚仗皇家势力和拥有兵权,在孙秀的谋划下,大肆掠夺民财,侵占田产,欺压氐、羌等族的民众。
天灾加上**,饥寒交迫的老百姓揭竿而起,起义军烧官府,杀官吏,反晋的怒火熊熊而起。于是,就在元康四年的5月,匈奴族的郝散聚众反叛,进攻上党郡(今山西黎城),击斩了郡守。郝散在攻克上党以后,转兵西向,准备渡过黄河,与散居在陕西北部的匈奴人联合,并占领关中地区,因为那里灾荒饥民众多,很轻易就能扩大部队人众,一时兵威甚重。
但是由于叛军太缺乏粮食,叛(转)痛失皇位的贤明太子--司马遹
在历史中,司马遹被人们称为天才与白痴合一的一个人,他在幼年时“皇城观火势”尽显自己的聪明才智,少年时却做出了东宫卖肉的荒唐事,天才为何变成白痴?是司马遹韬光养晦,还是有人篡改了历史?我翻阅了许多史记以及野史,才能从中得以窥一二。
读历史读到司马遹的时候,我们就会想到李世民,因为他篡改过历史,让我不禁想到这位晋惠帝太子的历史记载是否也被人篡改过。晋武帝司马炎建立西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司马家族从来就不缺聪明人,这是史有定论的,司马炎更是智慧过人,不然,他也不会得到曹魏天下,但历史往往爱捉弄人,他聪明过人,他生的二十多个儿子也聪明过人,可偏偏长子司马衷是个白痴。而当历史在捉弄他的时候,偏又给了他点甜头,让司马衷生的儿子聪明过人。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这个孩子就是神童。他的名字就叫司马遹,就是后来晋惠帝司马衷的太子。
在说司马遹,不得不提到皇后贾南凤这个毒妇,贾南凤是个丑陋无比的女人,但她却能大权独揽,她是如何得以登上皇后的宝座,我就不详述了,可以说这个女人是祸害司马遹的凶手,司马遹并非是贾南凤所生,他的生母谢玖,原是司马炎的妃子。《晋书》谢玖传云:“惠帝在东宫,将纳妃。武帝虑太子尚幼,未知男女之事,乃谴往东宫侍寝,由是得幸有身。”也即是说,司马炎在弱智儿子婚前,担心他不通男女闺房之事,就让妃子谢玖前去传授,由此有了司马遹。司马遹从小就受到爷爷司马炎的宠爱,其理由就是因为他聪明。有一次皇宫失火,司马炎领着司马遹登上高楼巡查火势,小司马遹在司马炎身后拉了一下他的衣服,又拽他到火光照不到的角落,司马炎不知为何,小司马遹说“这场大火忽然而起,很可能是歹人所放。必有不可告人之目的,您是皇帝,应该防范突发的变故,怎么可以站在明亮的地方。让人看到您呢。”这句话从一个五岁的孩子口里说出,多么的让人吃惊。也可以表明司马遹的见识番茄。也正因为如此,司马炎对司马遹刮目相看,并在公开场合多次赞许孙子颇似先祖司马懿,并强调说:“此儿当兴我家。”于是,司马遹的美名也就在国家传播开来。
体现司马遹小时候就很聪明的还有件事,是在他7岁那年,一次陪司马炎到太牢(祭祀部门)养猪的地方观玩,他指着猪对武帝说:“这些猪又肥又大,为什么还要浪费五谷粮食呢。倒不如杀了他们犒劳将士们,以换取将士们对您的拥戴之心。”司马炎听到他的话,大喜,并按照他的话派人杀猪分赐众臣,大家想想,一个7岁的孩子居然就懂得了收买人心,又懂得了浪费是可耻的。这样的建议对于一个开国君主是何等的宝贵。司马遹小时候的种种表现,一个在儿时就知道如何躲避风险和收揽将士忠心的小天才,不难看出,他长大后继承大统绝对有一番作为,而且当时司马炎为了培养孙子,可以说是费尽心血,而司马衷也是由于有了司马遹这个儿子,才能即位的,照着这样走下去,应该不会出现什么差池,但也是造化弄人,一切都在司马炎死后,一切都改变了。
司马遹自从爷爷死后,他仿佛变了一个人,就像儿时的魂魄也跟着爷爷走了一样,剩下的只是一个没有脑子的躯干。这种没脑子,并非是因为他继承了父亲的白痴,而是他失去了学习的精神,或是说,多年的安逸的环境让他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他开始不关注一个太子该关注的事情,而是开始和东宫下属们嘻游玩乐。司马遹开始在庭院种菜卖菜,卖蔬菜,鸡,鱼,米,面等物资,这样他还不满意,开始把东宫变成市场。而他自己也有自己的绝活,大概是因为他的母亲出身于屠户的缘故吧,他对买猪肉非常感兴趣,他在东宫充当卖猪肉的老板,叫手下的人来买,他亲手掂分量,功力好到斤两不差。卖完肉后,就开始玩乐,他的性格也开始转变,对他那个白痴父亲更是傲慢无理,最后达到每天问候父皇这一项活动都取消了。
司马遹变的如此,他的身边臣属并不是没有劝戒,有个江统曾劝他五件事:一,就是向皇帝请安的问题,二是针对司马遹应尊重老师提出的,要他应该经常面见师傅,请教为善之道,三是要他不要再浪费钱财雕画宫室,四是要他取消菜市场,最后一件是针对司马遹对鬼神迷信多所忌讳而发的,江统说,修缮房屋墙壁,没有那么多忌讳,搞的人心惶惶。但司马遹把这些劝戒全当成了耳旁风,他不但没有听从,反而还变本加厉的玩乐。他这样做正给窥视一旁的贾南凤可趁机会,最后自己冤死其手,让贾南凤大权独揽。
到底是什么促成了司马遹这种巨大的转变呢?用“韬光养晦”还解释,还是用“有人篡改了历史”来解释?从各种史料来看,我们看不出他在韬光养晦。贾后独揽大权是真,但司马炎死后,余威还在许多大臣心里有很大的影响。如果他真是韬光养晦,何不秘密联系这些大臣将贾后及其势力铲除?如果说有人篡改了他的历史,那么是谁?况且,他并没有成为皇帝,也不可能有人篡改他的历史的必要。“小时神通,大时无能”的人很多,但这是一种变种,几百年才发生一次,为什么他这么倒霉,真让他碰上了?也许是他卖猪肉大概也就是爷爷死后,他跟白痴父亲谈不到一块去,他不卖肉能干什么?也许是爷爷以前太过宠爱,在死后,当贾南凤独揽大权后,对于这个不是自己亲生的太子而且一直威胁他的人总是以仇恨的目光对待,他就是想做什么事也是不可能的。如果一切符合常理的解释不能解释司马遹巨大转变,那么,我们只有善意地猜测,一向喜欢阴阳五行的他是不是中了贾南凤的魔咒呢?
司马遹的死是贾南凤利用他父亲生病了,招他入宫,并趁机灌醉司马遹,诱骗他抄下逼皇帝让位的草稿,而白痴的父亲根本分不出真假,在贾后的威逼下,废除了司马遹,其实那份草稿,只要不是白痴,都知道是假的,起草这份草稿的人就是我们中国古代第一美男子潘安,他想不到自己的一份草稿会毁了一位睿智番茄的太子,几年后,这份草稿的惯性又毁了整个西晋王朝。
司马遹最后很荒唐的是被一个叫孙虑用药杵打死在厕所里,死时才23岁,一个小时候就如此聪明的太子就这样死去,让世人都扼腕叹息。
如果历史可以假设,我们可以假设,如果他的父亲不是一个白痴,从正常人的审美观来讲,他更笨也不可能选择贾南凤的,如果他不选择贾南凤,司马遹就不会死,另外,如果晋惠帝不是白痴,司马遹以后的所作所为,他肯定要管,绝对不会放任儿子胡闹的。司马遹绝不会在卖肉上浪费时间的。他的人生只能说充满了戏剧性,忽然而起,就在他小时侯登高楼而观火的那一刻,忽然而落,就是在他被人打死在厕所的那一时。而造成他戏剧人生的,就是他那不可饶恕的白痴父亲----司马衷。
西晋行政区划
三国时魏有十二州,吴有四州,蜀有一州,西晋将吴、魏分治的荆州、扬州合并,得十五州。晋武帝从原凉州中分出了秦州,从益州分出了梁州、宁州,从幽州分出了平州,共计十九州。晋惠帝分荆、扬置江州,晋怀帝分荆、江、广三州置湘州,最终得二十一州。
西晋各州的长官仍称刺史,而且制度进一步明确,其辅官有别驾、治中、诸曹从事等。郡的长官仍称太守,而各诸侯王国的长官则称内史。县的长官仍然是县令或县长。
西晋的诸侯王体制与前几朝有很大区别,虽然仍然有自己的封地,但是却不“就国”,而是继续在朝廷任职。于是虽然各王在自己封地的权力与东汉、三国时一样,仅限于财政收入而无任何实权,但他们在朝廷掌握的政权兵权却成为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日渐权大的诸王引起了“八王之乱”,导致了西晋的灭亡。
《晋书?地理志》郡县表
司州州治洛阳
河南郡,郡治洛阳县,共下辖洛阳县、河南县、巩县、河阴县、新安县、成皋县、缑氏县、阳城县、新城县、陆浑县、梁县、阳翟县12县。
荥阳郡,郡治荥阳县,辖荥阳县、京县、密县、卷县、阳武县、苑陵县、中牟县、开封县8县
泰始二年(266年),析河南郡复置荥阳郡
弘农郡,郡治弘农县,辖弘农县、湖县、陕县、宜阳县、黾池县、华阴县6县
上洛郡,郡治上洛县,辖上洛县、商县、卢氏县3县。泰始二年(266年),析京兆郡置上洛郡。
平阳郡,郡治平阳县,辖平阳县、杨县、端氏县、永安县、蒲子县、狐讘县、襄陵县、绛邑县、濩泽县、临汾县、北屈县、皮氏县12县。
河东郡,郡治安邑县辖安邑县、闻喜县、垣县、汾阳县、大阳县、猗氏县、解县、蒲坂县、河北县。
汲郡,郡治汲县辖汲县、朝歌县、共县、林虑县、获嘉县、修武县。泰始二年(266年),析河内郡置汲郡
河内郡,郡治野王县,辖野王县、州县、怀县、平皋县、河阳县、沁水县、轵县、山阳县、温县。
广平郡,郡治广平县,辖广平县、邯郸县、易阳县、武安县、涉县、襄国县、南和县、任县、曲梁县、列人县、肥乡县、临水县、广年县、斥漳县、平恩县。
阳平郡,郡治元城县,辖元城县、馆陶县、清渊县、发干县、东武阳县、阳平县、乐平县。“清渊”:《晋书·地理志》作“清泉”,此避唐高祖李渊讳更名。
魏郡,郡治邺县,辖邺县、长乐县、魏县、斥丘县、安阳县、荡阴县、内黄县、黎阳县。
顿丘郡,郡治顿丘县,辖顿丘县、繁阳县、阴安县、卫县。泰始二年(266年),析魏、阳平二郡置顿丘郡。
兖州州治廪丘
陈留国,郡治小黄县,辖小黄县、浚仪县、封丘县、酸枣县、济阳县、长垣县、雍丘县、尉氏县、襄邑县、外黄县。
濮阳国,郡治濮阳县,辖濮阳县、廪丘县、白马县、鄄城县。咸宁三年(277年),析东郡置濮阳国
济阴郡,郡治定陶县,辖定陶县、乘氏县、句阳县、离狐县、宛句县、己氏县、成武县、单父县、城阳县。“宛句”:《汉书》、《隋书》均作“冤句”
高平国,郡治昌邑县,辖昌邑县、巨野县、方与县、金乡县、湖陆县、高平县、南平阳县。泰始元年(265年),改山阳郡置高平国。“湖陆”:《晋书》作“陆湖”,今考,应从《汉书》、《后汉书》等作“湖陆”
任城国,郡治任城县,辖任城县、亢父县、樊县。
东平国,郡治须昌县,辖须昌县、寿张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