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蔓儿,这螃蟹好像比往年的都大、都肥啊。”张采云就跟连蔓儿搭话道。
“嗯。”连蔓儿一边吃了一口蟹膏,一边抿了一口黄酒,然后才点头道,“今年特意选最好的蟹苗,特别养了,又挑最好的留的。”
“那…留的挺多的吧,”张采云凑近了一些,眼巴巴地看着连蔓儿。
连蔓儿自然明白张采云的意思。心里不由得暗笑。
“是留了不少,等过两天我哥和小七回来,到时候再吃。”连蔓儿心里暗笑,脸上偏不肯露出来,一本正经地回答张采云的话。
“啊。那之后,应该还能有剩吧。”张采云就道。
“最多也就吃到九月。”连蔓儿就道,这时她终于忍不住喷笑,“采云姐,你别想了,等你能吃的时候,别说大螃蟹。小螃蟹也没了。你呀,还是等明年吧。”
说了这半天,本来想着等生了孩子之后,好歹能沾点螃蟹味的张采云大失所望。而且这才反应过来,连蔓儿是在逗她。早早地告诉她,没得吃不就行了,偏还给她希望。让她说了这半天的话!
“蔓儿,你等着吧。等我孩子生下来,以后我不让他管你叫姨。”张采云就虎着脸道。
“到时候可由不得你。我就是他姨,我再对他好,他为什么不管我叫姨?”连蔓儿笑。
张氏和陆家老太太在一边看见连蔓儿和张采云斗嘴,都忍不住含笑。
“…采云啊,就这个性子,都要当孩子的娘了,自己有时候还像个孩子。”张氏就道。
“年纪还小那,咱们年轻那会,也差不多。”陆家老太太很开通,“这孩子的性子我可稀罕了,不管啥时候,都不掉脸子,不小心眼,讲道理。”
“…我们那几条街上,这年轻的小媳妇里头,除了你们家枝儿,就属她能干。”
显然,陆家对于张采云这个媳妇还是相当满意的。
张采云和陆炳武成亲之后,连蔓儿家很多运货的生意,几乎全部交给了陆炳武。陆家的杂货铺子,也因为搭上了连记百货的进货渠道,因而比过去生意更好、利润更丰厚了。这两年,陆家除了原来的生意,还办起了一家大车行。除了负责帮连家来回运送东西之外,也做拉脚的生意。
连蔓儿还给张采云出主意,让陆家开设从青阳镇到锦阳县城的“班车”。就是安排大车,每天固定打发时间、固定的地点从青青阳镇上出发,沿着固定的路线,往县城去,然后原路返回。
一般是早上去,晚上回。
张采云回去跟陆炳武说了,一家人商量后,就真的实施了。
然后,这趟班车就一直办了下来。最近,因为来往客人的增多,班车总是超载,陆家还打算再隔天增加一趟班车。
这趟班车,给陆家带来了不少直接和间接的收益,同时,也给青阳镇十里八村的百姓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以前要去锦阳县城,自家没有牲口、大车代步的,有的就要步行,有的则要雇车。步行辛苦,而且慢,而雇车则是花费太大。如今有了陆家的班车,人们不用花太多的钱,就可以舒舒服服的坐车去县城。那些雇车的固然乐意,就是从前步行的,也有更多的人愿意选择班车。
因为这件事,张采云在陆家的地位更高了,后来,张采云还专门给连蔓儿缝了一套衣裙来感谢。
而青阳镇到锦阳县的这趟班车,也给其他镇上的人做了榜样。陆家班车的生意好,青阳镇上自然无人能和他们抢生意。而别的镇子上的人则纷纷效仿。渐渐地,班车就不再为锦阳县所专有。辽东府内许多其他的县,也出现了这种班车。
连蔓儿对此是喜闻乐见的。
这是一件大好事,它方便的是百姓,同时还能促进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也是连记,还有众多商家获得更大收益的前提,就是庄户人家,因为这种发展和流通,也受益匪浅,手里的活动钱多了起来。
如今,青阳镇,已经成为锦阳县境内最富裕的一个镇。当然,三十里营子的乡亲们最先受益,且受益最大。
这正是连蔓儿所希望的。大家都富裕起来,更多的人上学堂念书,更多的人感念牌楼连家,移风易俗,她家的根基就越稳,三十里营子这个大本营就经营的越发铁桶一般。而感情上,她也希望看到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
吃了一个螃蟹,喝了两小盅酒,连蔓儿又和张采云吃了些月饼和葡萄,旁边的大宝就有些睁不开眼睛。虽然都睁不开眼睛了,人哄着他还不肯睡,只是扒在连枝儿怀里,啊啊地说话。
那边吴家兴、吴玉贵、连守信、曲先生几个则正喝到高兴的时候。这边女眷的桌上,吴王氏也跟陆家老太太聊的正热闹。
“姐,采云姐,那咱别在这了,咱回屋坐着去。”连蔓儿就提议道。
连枝儿正想回屋去,好哄大宝睡下,张采云坐久了也觉得累,两个人都愿意。连蔓儿又问连叶儿,连叶儿见同辈的她们都要走,她也跟着站了起来。
几个人在丫头们的簇拥下,就回到了宅子里。回到屋里,没那么多人和那么多声音,不一会的工夫,大宝就被哄睡了。连蔓儿就叫人另送了点心果子来,姐妹几个也不再出来,在炕上或坐、或躺地闲聊。
“小衣裳、尿布那些都准备齐了没?”连枝儿问张采云。
“准备齐了,这边都准备了。我爹前两天过来接小龙和小虎,给我捎信,说我奶、我娘和我婶子还另外给我准备了不老少。”张采云就道。
“我那还给你准备了两套。”连枝儿就道。
“我们这也有,我看我娘那边还在缝那,至少两套,我也给你缝了两套。”连蔓儿就道,“还有我三伯娘,那天跟我娘一起缝的,好像也是给你预备的。”
“是。”连叶儿就笑着接口道,“我娘说也准备两套,我爹说,要找好木头,再给你箍个澡盆,好给小孩洗澡的。”
“那可太好的,我正愁洗三要用啥盆那。”张采云就笑道,又告诉连叶儿,“晌午的时候听我们家老爷子说,三伯要的木头好像给踅摸着了,说是过完了节,就能给拉回来。”
说到陆家老爷子说的话,张采云又突然想起另外一件事情来。
“我们老爷子说,今天看见芽儿她爹了。”张采云就对连蔓儿道。
“啊?在哪?”连蔓儿就问。
“在小刘庄村头,好像是跟俩无赖在一块。”张采云就道。
“这肯定是过节了,又得了俩钱儿,在手里烧的慌,找人耍钱那。”连蔓儿就冷笑道。
耍钱,就是赌钱的一种通俗说法。
“我哥早发话了,各处也都打了招呼,没有大头家敢招揽他。他也就跟那几个无赖耍耍,小打小闹,翻不出天去。”连蔓儿就又道,“不过咱大家伙还是留点心。”
“这肯定的。”连枝儿、张采云和连叶儿都点头。
“你们今年送节礼过去,那边老太太没说啥?这两天好像挺消停啊。”张采云就又道。
“都是上上份,她能说啥?”连蔓儿就道,“别看她腰杆好像挺的挺直的,其实她心里发虚。她自己个也明白,啥是她该享受的,啥是她不应该享受的。现在啊,但凡芽儿她爹不去她那膈应她,她就挺乐呵了。”
“那芽儿她爹那钱是”
…
求粉红。
第九百章双喜临门
连守义现在几乎就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他什么也不在乎,脸皮厚的什么似地,不管周氏怎么打骂,他都一点也不放在心上。母子俩的冲突,往往周氏被气的什么似的,可连守义却是没事人一样。
周氏虽然霸道、厉害,但是也搁不住连守义天天的闹。她也有为了清静清静,向连守义妥协的时候。正是八月节期间,周氏手头非常宽松,很可能为了能好好过个节,而给连守义一些甜头。
至于说连守义拿到了甜头会去干什么,会不会走下道,周氏其实并不关心。或者她人认为,那不是该她管的事情。
一直以来,周氏就是这样的。她对家里的儿孙们管教甚严,可她的管教不过是让儿孙们孝敬自己、顺从自己,其他方面,她是不管的。就如同她当家,也不过是抓着衣食的分配权力,其余一切皆不挂心。
连蔓儿曾经思考过这个问题,她觉得周氏这样做,固然与她本人的性格有关。而另一方面,也与这个时代对于女人的道德、以及在家中的职能的要求标准有关。
周氏那么偏心、看重连兰儿和连秀儿两个闺女,但是这两个闺女的婚事,却都不是她做主的。连兰儿当初嫁的并不情愿,是连老爷子做的主,根本没有征求周氏和连兰儿的意见。这母女俩也没敢闹。至于连秀儿的情况则更惨,周氏也没真的闹出来,不过是折磨古氏解气而已。
说白了,周氏从来就不会考虑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儿孙的后事,她只会为自己一个人操这份心,能够将儿子们生下来、养大,就是她的天恩。她就是大功臣。
连守义这次拿出去耍钱的本钱,肯定有一部分是来自于周氏。
“这位老太太…也有服软的时候。”张采云就摇头道。
“以前我娘总说跟她闹不起,她那个性子,你不招惹她,她一天没事找事总得闹一闹,就是不能安安宁宁的过日子。现在可好,是反过来了。”连蔓儿就又道。
这不是说周氏年纪大了,性子变了。是说这样性子的周氏,也闹不过连守义。
“这就叫一物降一物。”张采云就道。然后又问连叶儿,“我看现在我三伯也不咋往老宅跑了。”
“也去,”连叶儿就道,“就是没过去那么勤了。我爹一去,老太太就总跟他叨咕人。还总说我娘和我的坏话。我爹不大爱听,…换了谁也不爱听。”
虽然要应付连守义,可周氏还是没有放弃拉拢连守礼以及打压赵氏和连叶儿。连蔓儿有时候都觉得,周氏这么大年纪,能有这样的精神头简直是奇迹。
“别看我三伯这样,我看老太太这一阵对我三伯可比过去好多了。”连蔓儿就笑道。
连守礼对周氏不再像过去一样顺从的完全没有自我,没有妻女。周氏对他反而不像过去那样随意,而是更加温和。只不过,每每这种温和都保持不了多久,一不顺心。周氏依然开口就骂。
实际上,周氏对每个儿子的态度都和过去有了些不同。
“今天上午,我还上老宅去了一趟。”连叶儿就说道,“老太太带着大嫂她们正准备做饭那。看着挺乐呵的,准备的东西也挺不少。煎炒烹炸的。老太太这回也舍得吃了。”
“这边送过去那老些东西,她有啥可舍不得吃的。”张采云就笑道。
“芽儿也在那帮忙,老太太好像还给她做了件新裙子。”连叶儿又道。
“现在芽儿成了她的知心人了。”连枝儿就道。
“芽儿可听她的了,让干啥活都干。”连蔓儿就点头道。
连守义和何氏身边的两个孩子,连芽儿算是完全由周氏养活了,而六郎则是她们这一股在养活着。两口子只要自己吃饱了,就全家不饿。
几个人说说笑笑,直到月上中天,荷塘边的宴席才散了。连守信几个人都有了些酒,好在住的都不远,家里的车也是现成的,连蔓儿嘱咐管事的,专挑老成的车夫将大家都送回家去。
连守信回到屋里,喝了碗醒酒的热汤,就和衣靠在靠枕上,一边傻笑,一边说话。连守信的酒量还算不错,而且这方面很懂得控制自己,从不会大醉。现在这个样子,就是醉了。
连守信这个时候说的话,都没什么实际的意义,中心思想不过是两个字,高兴。
“五郎和小七不知道考的咋样了?”连守信话中还是带着笑意。
张氏和连蔓儿看连守信这个样子,都觉得有些好笑。连守信这个时候还知道挂念五郎和小七,张氏更是如此。
“这夜里现在可够凉的了,不知道你哥和你弟多穿了一件衣裳没?今天也不知道吃的是啥”张氏絮絮叨叨地说了一大串,却一句也没提到五郎和小七考的如何,能否考上这样的话。
作为母亲,张氏关心的重点从来就不在这个上头。
“娘,你放心吧。就算我哥和小七他们自己想不起来,还有身边伺候的人那。小喜和小庆那,我都好好嘱咐了。娘,你忘了,临走的时候,你也没少嘱咐。你就放心吧,这俩丫头,肯定会好好照顾我哥和小七。”连蔓儿就道。
“也是。”张氏想了想,就点了点头,“蔓儿,这事还得多亏你。丫头和小子不一样,小子再细心,也没有丫头想的周到。”
连蔓儿将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