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爷,这两只都是给我的?”连蔓儿拿着葫芦,爱不释手地问。
“当然。”沈六见连蔓儿喜欢这葫芦,心里自然也高兴。
“受之不恭,却之有愧,那我就愧领了。”连蔓儿又站起来,冲沈六福了一福,然后才笑呵呵地坐下,将葫芦收了起来,然后还将木匣往自己和小七的身边又挪了挪,生怕沈六会后悔把东西要回去似的。
“这东西,你拿回去,不要就放在匣子里。”沈六看着连蔓儿的动作,眼神中染上了一丝笑意,“应该摆起来。这葫芦有什么吉祥说法,你们都知道吧?”
说到最后一句,沈六拿出询问功课的口气,还特意看了小七一眼。
“辟邪。”连蔓儿抢着答道。葫芦是自古以来的吉祥物,可挂在门口辟邪、招宝。
“福禄。”小七道。
这是取葫芦的谐音福禄,护禄的吉祥意思。
“六爷放心,这样的好东西,回去我们肯定不会藏着。”连蔓儿忙道,同时在桌子底下轻轻地捏了小七一把,示意他不要往下说。
若是在往下说,葫芦因为子多,又寓意着子孙繁茂,人丁兴旺。而这亚腰葫芦,更有寓意夫妻和谐美满的意思。
连蔓儿记得,她似乎曾经和沈六说过,相比起这种亚腰葫芦,她还是更喜欢辽东府土产的那种憨态可掬的大肚葫芦。
沈六或许是忘了吧,连蔓儿想,或许沈六认为这种亚腰葫芦在辽东府是少见的,所以特意选了这样的两只葫芦送给她。
“好。”沈六目光何等锐利,自然看见了连蔓儿的小动作。
连蔓儿应该是懂得了他的意思吧,他可以想象得到,连蔓儿回去之后,十有仈jiu会将这两只葫芦束之高阁。对此,他有些小小的不快。但,那也没有关系。这葫芦连蔓儿不会给外人看,可她总不能也不给她家里的人看。
“六爷这次进京很辛苦,年前应该不会再出门了吧。”连蔓儿跟沈六闲话家常。
“歇几天,还得去军中看看。”沈六就道。
沈家子弟,多有在军中供职的,沈六一年中有很大一部分时间,也会在军中度过。而接近年尾,他更要去军中巡视一番。连蔓儿曾经听沈谨说过,有时候,沈六甚至会留在军中过年。
“你们打算什么时候回村里去?”沈六问连蔓儿。
“就这两天,看六爷还有什么吩咐,还有我哥有什么安排没有。我姐成亲的日子就要到了,得回家去准备准备。”连蔓儿就道。
“这个我知道,五郎跟我说过。”沈六就道,“日子来得及,不必急着走。府城中的人家,你们也该认识认识。”
连蔓儿明白,这是沈六在提点她,忙点头应了。
外面脚步声响,五郎和张氏、连枝儿从外面回来了。连蔓儿趁机拉着小七站起身,向沈六告辞。
“时辰不早了,六爷车马劳乏,也该早点歇息。”
“嗯。”沈六点了点头,深深地看了连蔓儿一眼。
一家人离开沈府,回到松树胡同的家里。连守信和张氏自然注意到了连蔓儿让人抱回来的木匣。
“这是什么?”张氏就问。
“是六爷送的摆设。”连蔓儿一边答话,一边吩咐小喜将匣子放进柜子里去。“就是太娇贵,易碎,就放在柜子里存着吧。…娘,你和我姐看凤凰楼了,觉得咋样?”
轻描淡写地说完,连蔓儿立刻转移了话题。
求粉红。
第七百五十三章衣锦还乡
连蔓儿自来有主见,且家中许多事情都是她做主,从来没有差错。//百度搜索看最新章节//张氏崔此已经习惯了,也就不多问,立刻就和连蔓儿说起了凤凰楼的见闻。
等到大家都各自回房歇息,连蔓儿躺在被窝里,眼睛虽然闭着,可脑袋却并没有休息。
连枝儿在她旁边翻了一个身。
“蔓儿,睡了吗?”连枝儿小声地问。
“没那。”连蔓儿也翻了个身,和连枝儿脸对着脸。
“蔓儿,你想没想过,你以后要嫁到什么人家去?”连枝儿轻声问道。
姐妹之间,本就没什么不能谈论的话题。连枝儿即将出嫁,自然而然地会想到妹妹的将来。
“我还真没想。”连蔓儿犹豫了一下才说道,“姐,其实我挺羡慕你的。我的将来,要是能像你和家兴哥这样,就好了。”
“怕是不成那,门第就是个事。就是咱爹娘都不挑剔,怕也不成。”连枝儿就道。
“我知道。我指的不是门第。”连蔓儿就道。
就像连枝儿和吴家兴那样,两家人知根知底,和睦融洽,两个人的脾气也投合。可以预见到的,婚后的日子也会顺畅舒心。
虽然说现在连家的门第高出了吴家,但是当初定亲的时候,两家是门当户对的。而现在虽然门户有了差别,她们家并不是那样势利的人家,而吴家也不是经不得事,小里小气、古板的人家。
而且,两家的感情好,连枝儿和吴家兴也彼此中意。
其实,如果两个人能情投意合,对方的门第略低些也没问题。连蔓儿对自己的家人还是很有信心的。而除了这种情况之外…
“门当户对很重要。”连蔓儿又道。
门当户对的婚姻,会更加平顺。大家都更容易得到幸福。
“姐,你是不是快要成亲了,所以替我着急啊。别着急,还早着那。你看你是几岁才定亲的,我啊,也想多在家里享几年福再说。”连蔓儿就又笑道。
“嗯。”连枝儿嗯了一声,似乎还有话要说,不过想了想,最终还是没有说。
听着连枝儿的呼吸声渐渐平稳,连蔓儿轻轻地呼出一口气。回想着晚上和沈六见面的情景。想着柜子里放着的那一对葫芦,连蔓儿有些辗转难眠。
沈六会是那个意思吗?
管他那?连蔓儿想,她才十三岁。她还不想嫁。她是大脚,沈六曾经嫌弃她是大脚。她爹才是个芝麻小官。反正沈六这个样子,是表明了不会强迫她,不会从连守信和张氏那里下手的。那她还有什么好紧张的。
顺其自然好了,沈家那样的背景。沈六终究会改变心意吧。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可又干卿底事那。
有一些事、一些心情,终归是要消散在风里的。她有她要做的事,要走的路,其他的,就让他们随风散了吧。
想通了之后。连蔓儿只觉得心境无比宁静,她闭上就进入了梦乡。
…
自从沈家赴宴。一家人又在府城住了几天,五郎要参加书院的小考,家里每天也会有人送来请帖,不过是吃酒看戏。她们也在家里置办了几回酒宴,请了几回戏。大家都知道连枝儿即将成亲。纷纷送来添妆。连蔓儿都带着人登记造册,作为以后人情来往的参照。
等五郎参加完了小考。一家人就打点了行装,五郎带着小七往沈家去跟沈六辞了行。沈六这些天也很忙碌,正准备着往军中去。五郎去辞行,沈六略嘱咐了两句,就放行了。次日,一家人就坐上马车,回三十里营子来。
这次回家,又和往次不同,竟很有些衣锦还乡的意味。本来,一家人还没这么想,可是刚到锦阳县城,知县等人就送上门的帖子,让他们很快就意识到了这件事。
五郎进京受到了皇帝的召见,赏赐银两和官职的事情,早在他们之前,就传回了锦阳县。
在县城应酬了两天,一家人才得脱身,而他们的车辆刚刚到青阳镇,就有三十里营子以及临近村镇的里正、乡绅等远远地接住了。
最后,一家人终于能够在自家的炕上稳稳当当地坐了,不由得都松了一口气。
“要让我选,我宁愿下地去干一天活。”连守信就跟张氏和几个孩子抱怨道。
张氏也颇有同感。
“习惯就好了。”连蔓儿就笑,“何况,也不会天天这样。”
“这倒是。”连守信和张氏就都笑了。抱怨归抱怨,他们也不是不欢喜的。
回到家里,自然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一家人首先商量,要不要大宴宾客。
“是不是太招摇了?”连守信就道。
连蔓儿也觉得低调一点比较好。
“咱们现在不必请客,等到过年的时候吧,到时候肯定得相互走礼,咱们选一天两天的,把大家伙都请一请。”连蔓儿就建议道。
“这样也好,过些天,还要操办我姐的事。”五郎就道。
一家人都觉得这个主意好,就此定了下来。
“五郎回来了,枝儿的日子也临近了,咱还得再跟家兴他们,把事情给定一定。”连守信就道。
这个时候回来,主要就是准备连枝儿出嫁的事。
“我跟家兴哥说了,晚上请他们一家都上咱家来吃饭。”五郎就道。
刚才迎接给他们道喜的人中,自然少不了吴玉贵和吴家兴父子。当时人多,不方便细说,因此,五郎就和吴家兴商量了,晚上大家伙一起吃饭再商量。
晚上,张氏让厨房生了锅子,张罗了一桌丰盛的饭菜,将吴家的几口人都请了过来。婚期将近,连枝儿就要避忌着些。西屋里单独生了一个锅子,准备了几样精致的小菜,连枝儿、连蔓儿和吴家玉三个小姑娘就在西屋坐席。
东屋的酒席上,两家人一边吃喝,一边就商量起了婚礼的安排。
“…我这边的客人,我都算好了,准备了三十桌。四哥,你这边的,你估摸一个数,我去准备。…所有添箱的,只要能来就一定请来,酒席我们准备。”吴玉贵就道,“四哥,你可不用想着给我们省钱。”
“就是这个话,”吴王氏也笑道,“我们就家兴这一个儿子,枝儿又是我们中意的。这事情,就要办的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我们已经跟武掌柜商量好了,那天就把他那酒楼给包下来,专门招待贵客。”
二更,求粉红。
第七百五十四章商议
吴家父子在青阳镇人脉颇广,这些年来,他们家只有往外随礼的,却没有操办过事情收礼。因此,可以想见,吴家兴成亲的时候,会是怎样的宾客盈门。三十桌酒席,准备的绝不算多。
庄户人家办事情,多在家里临时搭灶台,请厨子来操办。酒席也摆在家里,像吴家这样桌数多的,自家坐不下,往往还会借用邻居的房舍和院落。吴家也是打算这么办的,而除此之外,还包下了镇上的酒楼,则是考虑到新亲这边的来客,也就是连家的客人。
娶媳嫁女一般的规矩,只有娶媳才收礼操办酒席。而嫁女添妆,女方的家里则一般并不准备酒席。添妆的客人,一般会到男方娶亲的正日子,随同女方的娘家人一起,去男方家里坐席。
当初连花儿嫁给宋海龙的时候,宋家没有做这样的邀请,当时的连守仁和古氏也认为给连花儿添妆的这些乡下亲朋身份低,土气,给的那点零头碎脑的添妆,不好去宋家坐席。别说亲朋了,就是作为一家子的连蔓儿他们,都没能进城去坐席。
当然,当时他们用的借口是县城离三十里营子太远,过去坐席不方便。
但是,这样的借口根本是站不住脚的。庄户人家,也有将闺女聘到远处的,那娘家的亲戚朋友就都不去坐席,参加婚礼了?即便是家里没有车,借几辆大车,也要拉上亲朋一起去的。当然,如果真的离的太远,有的添箱的客人会因为自家的关系不想去。但是,不邀请,就是主人家的不是。
如今,吴家兴和连枝儿成亲,自然都要按足了规矩。
连家的亲朋,上连家来给送添妆。这些添妆,大多数都将成为连枝儿的嫁妆的一部分。而酒席,则是吴家来操办。
“所有的添妆,我们一样不留,都给枝儿。他们小两口以后过日子也富足些。”这样的话,张氏早就对吴王氏说过了。
吴家特意包了酒楼这样的安排,还是很让连守信,张氏,五郎满意的。
“…咱自家的亲朋怎样都没事,就是”就是因为连家新贵。新攀结上交情的官宦乡绅们,招待起来要多费些心思。
吴家三口人就都点头,他们也正是这么想的。
问到连家这边会来多少客人添妆,连守信和张氏就叫了丫头小喜来。让小喜去问连蔓儿。
“家里人情往来都记了帐,蔓儿记性好,不用看账册。有多少人,她一估摸就出来了。”
果然,小喜去了一会,就带了连蔓儿的话回来。
“…姑娘说,府城里送了添妆的来的不会多,县城里的怕都会来,再加上乡里的亲戚朋友。准备三十桌就够了。姑娘还说,蒋掌柜人头熟,到时候让蒋掌柜来一天,帮着支应。”
大家就对点头,少不得又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