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的迷失》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国的迷失- 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囊樵闭剂�38。1%,他们大部分是科举正途出身的饱学之士。实业家和商人在参议院里只占1。3%。     
  从学历上看,也足可以证明这点。在参众两院议员里,具有传统功名的(包括进士、举人、贡生和生员)占21。3%,在国内接受现代教育者占40。6%,既有传统功名又接受过新式教育的占21。5%。所谓新式教育,是指留学外国。在议员里,留学日本的占41。5%,比例相当可观。 当时留学日本的热潮,远高于留学欧美。     
  然日本也是一个军人国家和警察国家,中国人能够学到什么?无非就是钳制思想和军人至上那一套东西,并无民主政治可学。因此,政客们的知识体系基本上是旧式的,喝帝制的奶长大的人,即使他们愿意迎合世界的民主潮流,但也不知道该做些什么。中国有两千年的帝制历史,难道一夜之间弄几个国会、内阁、总统出来,就可以一步登入民主殿堂?岂非三块豆腐就想升仙哉!     
  从政治和文化背景来看,议员们和官僚们几乎同出一辙,虽然南方籍的议员给国会引进了一些新思想,但也往往是不成熟的和自相矛盾的。即使这样,也给北方造成了不能承受的冲击,成为国会屡屡遭到北方官僚摧残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国会受到专制力量的压迫时,议员们也会奋起反抗,但在中国政治传统中,行政权凌驾于立法权与监察权之上。国会的制衡作用,其实微乎其微。国会两度遭政府解散,亦莫可如何。这就叫“形势比人强”。     
  黎元洪一生最大的污点,就是在张勋的压力下解散了国会。他引咎辞职以后,由副总统冯国璋代理总统职务。如前所述,冯即使不赞成帝制,但对帝制也怀有一份内疚之情,在反对张勋复辟的通电中,他强调自己:“国璋在前清时代,并非主张革命之人,迨辛亥事起,大势所趋,造成民国。” 复辟时,冯的秘书长(一位前清翰林)直接参与了阴谋活动,是最活跃的复辟派分子之一。     
  复辟敉平之后,冯国璋一直呆在南京,静观局势变化。各方面的政客纷纷赴宁,多如过江之鲫,请求冯支持恢复旧国会。冯国璋却不置可否,搪塞敷衍了事。其实,冯国璋根本无意恢复国会。在他代理总统期间,这个问题一直悬而不决。在超过一年时间里,因为没有国会,国家体制是残缺不全的。     
  人们在谈论国会和政府的冲突时,往往对国会持同情态度,这是由于人们误把中国的国会当成是民主政治的象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